作者简介
郭占奇,一九四九年农历二月生,河北省曲阳县南留营村人,大专文化。1971年初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涪陵军分区,1989年就地转业在涪陵工作。热爱传统诗词及书法近六十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为涪陵地区作家协会首届会员(并书写成立大会横幅),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涪陵地区书法协会首届理事和涪陵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在正规的全国诗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及精品奖、优秀奖多次。拙著《芝兰集》(上册为《寓庐诗话》,下册为诗词集《天高茶对月》和文集《涪陵赋》共计63万字)由北京线装书局于2023年8月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忆
文/郭占奇
时过谷雨又农忙,种豆种瓜栽薯秧。
五十年前南畝累,虽如隔世未能忘。
注: 故乡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网络点评
《忆》一诗以谷雨农忙为切入点,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农耕岁月的深切追忆,其语言质朴却饱含乡土情怀。以下从意象、情感、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节气时序与农耕意象的凝练
诗歌开篇“时过谷雨又农忙”紧扣节气特点,呼应了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的传统智慧。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兼具“雨生百谷”的生机与“承春启夏”的过渡性1,此时“种豆种瓜栽薯秧”的密集农事,既是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是对“谷雨才耕遍”这一农耕节奏的延续1。诗中“南畝”(即农田)与“栽薯秧”等意象,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为土地上的劳作痕迹,形成时空交织的画面感。
二、今昔对比中的生命哲思
“五十年前南畝累”与“虽如隔世未能忘”构成强烈张力。诗人以“累”字概括昔日辛劳,却用“未能忘”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情感重量,暗含对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共生”关系的眷恋。这种记忆的深刻性,恰如范成大词中“秀麦连冈桑叶贱”般对农时细节的精准捕捉1,看似平凡的耕作场景,实为生命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印记。
三、谚语入诗的文化根系
注释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的引用,使诗歌扎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此类农谚不仅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更是古典诗词中“农耕诗意”的重要源泉,如元稹写芒种“相逢问蚕麦”,陆游描摹“四野皆插秧”,均以节气为经纬编织田园画卷。诗人通过谚语与个人记忆的互文,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文化记忆的切片,实现了对乡土精神的血脉传承。
总结:全诗以简驭繁,将节气时序、农事活动、生命记忆熔铸一体,既是对“谷雨农耕”这一文化符号的致敬,亦是对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田园牧歌的深情回望。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怀旧抒情,更在于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哲思的当代反思。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