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薪,北雁南鸣
孙振华/文
一声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如同一颗炽热的火种,刹那间点燃了无数热血青年报国的豪情壮志。绿皮火车在北疆原野上风驰电掣,车厢里,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复员转业军人。他们满脸洋溢着兴奋之情,欢声笑语在车厢内此起彼伏。有的年轻人激情澎湃地朗诵着贺敬之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激昂的朗诵声让大家的眼神愈发炽热,仿佛亲眼看到了自己在边疆大展宏图的美好愿景。嘹亮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穿透层层呼啸的风声,一支浩浩荡荡、勇往直前的建设大军,朝着祖国的大西北奋勇进发。这便是20世纪50年代振奋人心的一幕,祖国的大地上涌动着建设的热潮,他们即将挥动双手,谱写北部边疆建设的壮丽美景。
在南国的春天,素有“英雄花”之称的木棉花绚丽绽放,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宛如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它蕴含着热情、坚韧与奉献的精神,尽显刚健无畏的英雄气概。鲜红的木棉花映红了一批南国热血青年激动的脸庞,他们怀揣着火红炽热的心,用珠江水浇灌心中的理想,身披着白云山的灵秀之气,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北疆的征程。黄河奔腾与珠江交流,大青山巍峨和白云山携手。他们融入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用心书写着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动人新篇章。

图一:盛开的木棉花
一、先驱者:奉献青春
陈学存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典范。他来自广东海陆丰,当支援边疆的号召传来,奔赴祖国北疆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初来乍到,眼前广袤却略显荒凉的土地、凛冽刺骨的寒风、干燥的气候,与繁华的广州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他毫无退缩之意。在内蒙古财经学院任教期间,他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教室,精心备课,授课时声情并茂,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清晰通透。课后,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常常忙到深夜。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他还深入当地企业进行调研,将丰富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走出校园,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丁弼昆老师于196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他在内蒙古财经学院任教,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务。他在财政专业教学领域经验丰富,1983年发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的文章《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经济问题》,至今仍闪耀着学术的光辉。笔者有幸与丁老师有过一段工作交往。当年,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丁老师不辞辛劳,往返于北京和呼和浩特之间。当时已五十多岁的他,和我这小年轻一样挤公交车,尽管汗流浃背、四处奔波,却始终精神矍铄,毫无怨言。我们还一同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安体富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在丁老师的精心运筹帷幄之下,这俩位知名教授来到内蒙古财经学院做学术报告,为两校搭建起科研工作交流的优质平台,为内蒙古财经学院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
王冠佳老师在内蒙古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任教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教学成果。他授课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所带班级的学生专业成绩极为优异。同时,他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参与编写贸易经济专业教材,助力优化教学内容。后来他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成绩斐然。他大力扩充馆藏资源,涵盖多领域书籍与丰富文献,充分满足师生的多样阅读需求;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引入先进的检索系统,方便师生便捷获取资源。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为学校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二、归乡情:叶落归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各种生产力要素加速流动与重新组合。广州,作为沿海经济前沿阵地,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成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排头兵,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机遇。高楼大厦林立,企业星罗棋布,这里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无数人才前来追逐梦想。
在内蒙古财经学院奉献了青春与智慧的陈学存老师,站在黄河之滨,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时光匆匆流逝,故乡的点点滴滴在他心头萦绕,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仿佛在他耳畔低吟。故乡的田野、小河、老屋,一幅幅熟悉温馨的画面在他记忆中徐徐展开,让他如痴如醉、难以忘怀。白杨树的落叶落在他的脸上,仿佛在声声召唤他回到珠江之滨。
1984年,陈学存、史瑞娥夫妇调回广东财经财经学院,回到广州这片熟悉的土地。当时国家商业部准备投资7千万元在广州成立广州商学院,要求学校建成后,面向全国招生占70%,面向广东招生占30%。广东省委、省政府经过研究后对此方案并不赞同。于是,陈学存老师作为工作人员,和吴源红老师一同前往商业部,就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经过双方反复研究商定,国家商业部投资改为2千万元。1985年6月,广东财经学院更名为广东商学院,招生调整为广东占70%,全国占30%,并设置了企业管理、会计和烹饪三个专业。

图二:中间是陈学存老师,右边是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
左边是现任的会计学院书记的彭翠峰。
新建学校面临师资匮乏和教材短缺的困难,陈学存老师作为当时广东商学院第一届党委委员、会计系主任回忆道:会计系成立初期,仅有彭惠媛、古维永、黄大成等寥寥数位老师。之后陆续调进并接收了高校毕业分配来的研究生,如吕宗媛、彭小雷、李心等,他们都为学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财经类教材缺乏统一的编写版本,学校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组织编写。其中,古维永老师编写的审计教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功绩卓著。学校专科毕业生分配到省审计厅后,得到了厅里的高度评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广东商学院的建设得到了财政部以及省商业厅、审计厅、财政厅、高教厅等多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当时的财政部财务司司长史跃斌同志,曾在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教研室和陈学存老师一起工作过,曾经陈学存老师推荐,他考取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生部财政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财政部工作,(曾担任过财政部副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等职)。他还亲自莅临广东商学院发表重要讲演,极大地鼓舞了学校的教职员工。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新建的广东商学院起步迅速,成效显著。学校生源质量超高,报考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远超重点线,众多学子都渴望能够入读。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十分良好,会计系毕业生中,内地生约占30%,其余大多回到本省,且多被省级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录用,用人单位甚至还主动到学校招揽人才。
随后,支边来到内蒙古财经学院的王冠佳、吕宗源夫妇,丁弼昆、吴范今夫妇等人,陆续调入广东商学院。他们凭着在内蒙古财经学院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担任学科带头人,全力培养新一代的经济管理人才。课堂上,他们将北方务实的教学理念与南方创新活跃的思维巧妙融合,深受学生们喜爱。
三、新使命:南粤绽放
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被人们赞誉为 “草原之花”的莎日朗花不仅花朵明艳动人,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倔强绽放。恰似这莎日朗花,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园丁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精心培育莘莘学子。这些学生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绽放出各自的光彩,与百花争奇斗艳。受老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加上对南方经济繁荣的憧憬,不少学生追随着老师的脚步,南下求学,走进了广东商学院。

图三:草原上盛开的莎日朗花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始终高擎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的广东精神旗帜。这一精神内涵深厚,映照出广东人民包容宽厚的性情,让诚实守信的品德深植人心。广东人民重实干、勇实践、积极行动,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开拓创新的举措,不断探索前行,当之无愧地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而在北疆大地的内蒙古,蒙古马精神同样闪耀光芒。蒙古马穿梭于广袤的蒙古高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顽强生存。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艰辛漫长的迁徙之路,蒙古马始终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朝着目标奋进,直至圆满完成使命。蒙古马精神孕育出内蒙古人民善良敦厚、朴实诚信、博大包容且勇敢无畏的品质。
当蒙古马精神与广东精神跨越地域交汇,草原的包容胸怀与广东的开放姿态交相辉映,恰似黄河和珠江两条奔腾大河,交融汇聚的强大动力,激励着草原儿女奋勇向前,在时代的壮阔画卷上镌刻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有的成为了知名学者专家,有的成为了企业家,凭借他们的财经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创新的思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时刻铭记着老师们的教诲,将草原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南方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四、代表人物风采一览
在众多优秀的学子中,兰艳泽教授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她从内蒙古财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携夫君陈立一同南下,追随陈学存老师来到广东商学院。初到这里,兰艳泽对南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但也感受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带来的压力。然而,她凭借着蒙古马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先后担任审计处处长、会计学院院长。2013年9月,兰艳泽担任湛江师范学院总会计师,随后又相继担任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夫君陈立也凭借出色的能力,成为处级领导干部。笔者曾为其写下《念奴娇•赠兰艳泽同学》:“策马蓝天,花深处,草原儿女翩跹。故土林西,人道是、赤峰巾帼财院。传道授业,乒乓惊案,化成雷鸣电闪。红山文化,造就多少淑媛。遥想当年陈立,艳泽出嫁了,伉俪佳篇。挥师南海,放眼地、艳惊湛江师院。神游故国,魂牵梦绕事,断肠诗片。倚栏望月,同窗千里婵娟。”

图四:兰艳泽教授,原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现广东省政协委员。
还有于海峰教授,经济学博士,在学术与教育领域同样成绩斐然。他曾就读于内蒙古财经学院(现内蒙古财经大学)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990年6月,他来到广东商学院税务系任教,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引入先进教学方法,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之余,他深入研究财政税收领域的前沿问题,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领导能力,他历任财政税务系主任、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期间,他还挂任广西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后又担任广东商学院副院长,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图五:于海峰教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2 年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乔慧,怀揣梦想南下深圳。创业初期,她遭遇诸多困难,1999年的货物查扣事件让她一夜之间负债三十余万。但即使躺在高烧40度的病床上,她咬着牙在日记里写下:“草原的暴风雪会让马更健壮。”正是这份倔强,让她从飞利浦销售主管一路逆袭成为全国冠军。
2006年,乔慧创立LED显示屏企业。面对股东分裂与资金链断裂的至暗时刻,她抵押房产发放工资,带着工程师团队在实验室啃馒头做研发。当APEXKOLOR品牌首次亮相国际展会时,这个草原女儿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幕前热泪盈眶——她用蒙古马的耐力跑完了科技突围的马拉松。从央视春晚舞台到台湾文创项目,"深圳制造" 的光芒照亮了创新之路。
乔慧当选深圳市内蒙古商会会长后,积极作为,带领会员企业采购内蒙古羊绒1.2万吨,推动草原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筹备母校广东校友会期间,她亲自设计“马背课堂”创业导师计划,将二十载商海经验化作春风细雨。
从草原到南海,乔慧的奋斗历程是“北雁南飞”新时代创业者的生动缩影。她用青春诠释着“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以行动传承着“敢为天下先”的南雁品格,在粤蒙两地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精神桥梁,正所谓:长调悠扬传薪火,商海弄潮赤子心。

图六:内蒙古财经大学广东校友会会长乔慧。
吴咏梅,一位千亿级别草原品牌的优秀践行者,这位从赤峰市敖汉旗走出来的女孩,2004年从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
内蒙古辽阔无垠的草原,有一千多种植物,成群的牛羊草原上觅食,人们戏称:“它们吃的是中草药,拉出来的是六味地黄丸”。产出的牛奶如琼浆玉液,香浓醇厚,肉质鲜嫩美味,羊毛柔软细腻。小麦玉米高粱粒粒饱满,金黄的油菜花铺满田野……。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的牛肉、羊肉、牛奶产量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葵花种植基地,有最好吃的有机玉米小米的基地,有全国最大的沙果、沙棘林,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她深耕草原文化与食品领域20余载,和“在家有良物”、“谷地食”等多个品牌深度合作,通过不断努力打造品牌,完善生产定制标准,形成严格的质量与服务体系,高效完成订单,2024年产品爆单率100%。她荣获象征荣誉的国旗,这面曾飘扬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挂在她的公司墙上——这是她为内蒙古原生态文化和草原食品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有力见证。
吴咏梅现在的业务领域扩展很大,她担任活力草原品牌创始人,内蒙古活力草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爱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通爱之旅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敖汉旗农耕小米集团华南区总经理,敖汉旗国资集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顾问,深圳市龙华区女企业家协会理事。诸多职务在身,可她经常说的话是:“每一次自我迭代都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我发现了发展中致命的问题,自己在不断的突破自我,只是为了让自己离我心中那个“优秀企业家”更近一点。”,活力草原的商战吹响了号角,她的脚步离打造一个千亿级别草原品牌越来越近。

图七:活力草原品牌创始人吴咏梅董事长。
五、院校合作:携手共进
此刻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七年的节点回望,我们深切领悟:北疆的苍劲与南粤的灵动,正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双桨。当蒙古马的坚韧品格与广东精神的创新基因深度交融 ,必将在时代的汪洋大海中划出更为壮丽的航程 。
人才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广东商学院的合作发展。两校在师资交流、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且富有成效的合作,不仅满足了学校向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的需求,更生动地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关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而人才的合理流动,又如源头活水,不断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第一只鸿雁掠过阴山向南迁徙时,内蒙古财经大学在传承“崇德、尚学、明理、包容”的校训中砥砺前行,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已将校训深深嵌入草原发展的脉络之中。2012年学校更名时刻,老一辈支边教师挥洒辛勤汗水,浇灌培育无数花朵,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立下的卓著功勋叫我们难以忘怀。今天,回顾这段辉煌历史,不禁为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的前辈们点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勇拼搏。

图七:2025年的内蒙古财经大学校貌。
与此同时,珠江口的潮汐拍打着广东商学院的门楣。这所1983年诞生于岭南的新锐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茁壮成长,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名称的变更,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更是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持续发展进步的有力见证 。
我们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处俯瞰,木棉花在岭南盛情绽放,莎日朗花在草原激情摇曳;白云山以其灵秀之姿矗立南粤,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广东财经大学的发展;阴山则凭雄浑伟姿横亘北疆,沉淀深厚文化,孕育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术土壤。珠江奔腾润泽沿海繁华,黄河浩荡孕育民族地区希望。内蒙古财经大学与广东财经大学的交流合作,共同奏响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教育发展新乐章。

图八:广东财经大学校貌。
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草原绿与广东财经大学的珠江蓝,正在携手绘制一幅绚丽多彩的学术画卷。他们的交流合作,远不止两所高校之间的互动,更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相互支持、携手前行的生动写照。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师生深入交流、相互学习,极大地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借助两校搭建的合作桥梁,沿海地区企业与民族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内蒙古,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沿海地区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
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岗上极目远眺,两所财经学府的合作恰似长江与黄河的深情对话。南北财经教育的交融,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中,谱写出更为雄浑的壮丽乐章。那些最初南下的“北雁”,他们的身影早已化作教育天空中最美的星辰,为后来者指引前行的方向。当草原文化的包容与商业文明的精明在学术熔炉中淬炼,当马背民族的开拓精神与岭南大地的创新基因在育人实践中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演绎 。
新时代的交响曲已然奏响,“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雁声鸣鸣,穿越天地,回荡在白云山和阴山的上空。在岭南湿润的微风中,悠扬驼铃与咸水歌谣的动听,广袤草原的敖包与南粤古祠交相辉映。珠江的粼粼波光中,倒映着敕勒川的落日,古老与新生碰撞出绚烂火花。两地儿女携手并肩,让蒙汉文化的繁花,在新时代的沃土里,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

作者简介:孙振华,高级经济师,曾担任过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处长,《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1993年到山东工作,担任过国企和合资企业高管,山东省内蒙古商会创会会长,现为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