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唐增胜的创业长征
编者按:
当军号声渐远,他在商海战场上续写荣光;从橄榄绿到工业灰,变的是着装,不变的是刻进血脉的军人风骨。唐增胜的创业长征,是一部退役军人“转业不转志”的生动教科书——他把“特别能吃苦”的训练作风化作车间里的凌晨灯火,将“逢敌必亮剑”的战斗精神注入雪蜡车的研发攻坚,更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搭建起军事文化与社会公益的桥梁。从200平米的小作坊到年产值4.2亿元的智慧工厂,他用二十二年证明:军人的钢铁脊梁,既能扛起钢枪保家卫国,也能挑起产业兴国的重担。
本文以“淬火、破冰、亮剑、铸魂、远征”为经,以军工品质与商业智慧为纬,编织出一位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图谱——这里有零下34℃的极寒坚守,有国际展会的绝地反击,更有将泰山文化、军事文化融入现代制造的创新密码。唐增胜的故事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的奋斗者:当军人的忠诚与担当遇见企业家的敏锐与执着,便成就了永不褪色的中国精神,也照见了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铿锵之路。
钢铁脊梁:唐增胜的创业长征
明渊庆泽
一、淬火:从长城到泰山的精神蜕变
1991年冬,北京西山的军用通信基站外,18岁的唐增胜正用冻得发紫的手指紧固接线端子。呼啸的北风卷着沙砾拍打在迷彩服上,他却像扎根在戈壁的胡杨般纹丝不动——这是他入伍第三百天,也是第一次独立完成夜间线路抢修。四年军旅生涯,他在朱日和演习场冒雨架设过被炮火炸断的通信干线,在青藏高原抗缺氧调试过卫星接收设备,七次获得“红旗机组”荣誉,更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军人信念刻进骨髓。
1995年复员时,政府递来的安置函上印着“事业单位后勤岗”,唐增胜却选择走进泰城龙潭路的一家电子公司,成为一名维修工。“那时没想着摆摊,就想跟着老师傅多学些技术。”他回忆起在私人老板的电子公司里,对着进口设备研究到深夜的日子,掌心的老茧正是从拧动精密螺丝的千百次练习中磨出。车间里的老风扇吱呀作响,万用表的绿光映着他紧锁的眉头,这个拒绝了安稳生活的年轻人,正用螺丝刀叩击着未来的大门。
二、破冰:从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蝶变
2001年,唐增胜租下第一处厂房,迈出创业第一步;2002年,他租下土地分三年付清款项,带领工人建成4000平米的厂房。切割机的轰鸣与妻子的叹息交织成创业序曲——没有设计师,他就趴在地上用粉笔在水泥地面画橱柜图纸;没有业务员,他骑着二手摩托车跑遍周边所有建材城,后座绑着的样品箱被雨水泡得变了形。
2006年,唐增胜带着团队首次亮相中国国际家具北方展(济南展)。这一次参展,成为他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其研发的厨房类家具一举斩获金奖。“这个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说,当时国内定制家具市场方兴未艾,他敏锐捕捉到行业痛点:“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好看的家具,更是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产品。”金奖证书挂在厂房墙上的那晚,他独自坐在机床前,指尖抚过获奖橱柜的封边,想起创业初期在漏雨厂房里数星星的夜晚,终于相信所有熬过的夜,都会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2010年,唐增胜做出了改变企业命运的决策:在泰山脚下拿地160亩,建造北方首个智能化家居产业园。德国工程师曾质疑:“中国乡镇企业能玩转全自动生产线?”他却带着技术团队在车间吃住三个月,将部队的“5S管理法”与工业4.0标准融合,独创“军工品控十二道关卡”。如今走进盛唐智慧工厂,AGV机器人在5G网络下精准搬运板材,3D视觉检测系统能识别0.1毫米的瑕疵,而车间墙面悬挂的“战时抢修流程图”,无声诉说着这位退伍军人对“极致效率”的执着。2023年,当企业入选“中国厨卫百强”前三甲时,唐增胜在庆功宴上举起的不是酒杯,而是当年在部队获得的“钢铁战士”搪瓷缸,缸身上的五角星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三、亮剑:冬奥雪蜡车背后的军工品质
大唐宅配身为国内首台雪蜡车的协作研制单位,唐增胜带领团队负责定制家具部分的技术攻坚。项目核心难题是一款两米多长、承重180公斤的抽屉——抽屉宽度达2.4米,深度却仅有五六十公分,国内外现有抽屉轨面临两大瓶颈:一是承重不足,二是拉动时易偏移卡顿。“我们买了37种国内外顶尖抽屉轨,拆成零件在显微镜下研究,发现传统单轨结构无法平衡纵向拉力与横向稳定。”
在实验室的三个月里,团队画满了20多本测试笔记,终于独创“2+6模式”:两根主轨如火车铁轨承载纵向重力,六组副轨分布两侧如隐形托手化解偏移,如同为抽屉装上“隐形平衡翼”。呼伦贝尔极寒测试现场,零下34℃的车厢里,唐增胜趴在结冰的地板上调试齿轮间隙,工装裤膝盖处很快结满冰碴:“当年在朱日和,比这冷多了。”当抽屉在第23次试验中终于实现顺滑推拉,团队在车间啃着包子庆祝,月光漫过摆满零件的操作台,照见每个人脸上的木屑,像撒了把银河的碎屑。
2021年12月交付仪式上,当中国雪车队队员在雪蜡车内完成赛前打蜡,对着镜头比出“中国心”手势时,唐增胜悄悄擦拭着展车侧面的“泰山纹”LOGO——那是他特意设计的文化符号,将泰山的十八盘纹路融入金属浮雕。“空气气流、沿海适应性等技术由其他团队负责,我就把抽屉做好。”这份对专业的纯粹,正是军人“术业专攻”的务实体现。
四、铸魂:从商业成功到精神传承
在大唐宅配的员工食堂,最醒目的不是菜谱,而是墙上的“军事文化长廊”:从长征路线图到歼-20模型,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企业版“士兵突击”口号。唐增胜坚持每周一亲自带队出早操,军号声准时在7点响彻产业园,跑在最前列的他,身姿依然像当年在军营时那样挺拔。更特别的是“老兵车间”,38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核心技术班组,戴着“特级战斗员”臂章在数控机台前作业,他们研发的“军盾五金件”,承重能力比国标高出40%。
2023年,唐增胜在家乡筹建的“泰山军事文化博物馆”开馆,镇馆之宝是他费尽周折从国防报废仓库运来的退役歼-6战机和63式装甲车。开馆首日,他拉着8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奶奶的手,为孩子们讲述战机上的弹孔故事——这正是“刘奶奶爱心基金”的由来。截至2024年,基金已资助1200名山区儿童,其中15岁的王小雨在感谢信中写道:“唐伯伯,您送的书包上有坦克图案,我长大了也要当能造‘雪蜡车’的工程师!”信纸上的坦克画得歪歪扭扭,却让唐增胜红了眼眶,仿佛看见自己刚入伍时在笔记本上画的军旗。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唐增胜的“军人嗅觉”再次显现。当行业还在争论“全屋定制”是否可行时,他已带领团队开发出“军事地图级”智能设计系统:输入户型图,就能生成包含“战略储备空间”(储物柜)、“快速反应通道”(动线规划)的三维方案,每个柜体的承重结构都经过“高原行军”般的抗压测试。2024年推出的“指战系列”智能家居,将迷彩元素与AI语音控制结合,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0万套,让年轻消费者惊呼:“原来军工风可以这么潮!”而在产品说明书的扉页,印着一行小字:“每个螺丝都有保家卫国的使命”。
五、远征:从泰山到世界的雄心
2024年秋,广清产业园的奠基仪式上,唐增胜握着铁锹的手依然带着当年爬电线杆留下的老茧。这个规划中的“智能家居航母基地”,将配备全球首条军用级防潮生产线,目标直指东南亚高端市场。他的办公桌上,新添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书页间夹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91年穿着军装站在长城上的青涩少年,另一张是2022年站在雪蜡车旁与德国专家的合影——相同的是眼中永不熄灭的火光,不同的是身后的背景,从蜿蜒的长城到现代化的智能工厂,仿佛时光的接力棒,在民族工业的赛道上传递。
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军工品质”,唐增胜指向窗外的泰山:“军人守护的是国土,企业家守护的是产业。当年在部队,我们的口号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现在做企业,我的信念是‘做好一件柜,温暖千万家’。”暮色中,产业园的LED屏亮起“大唐制造,中国脊梁”的标语,与泰山顶上的星空遥相辉映。晚风掠过车间,带来数控机床有节奏的嗡鸣,像极了当年军营里整齐的踏步声。
从通信兵到企业家,唐增胜用二十二年完成了两次“长征”:一次在军营,锻造钢铁意志;一次在商海,浇筑产业长城。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奋斗,成为中国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换装不换心”的时代注脚——当更多像他这样的创业者将军人精神融入民族工业,我们终将看见,那些在车间闪烁的焊花,那些在实验室跳动的数据,那些在国际赛场闪耀的中国符号,正共同编织成新时代的“钢铁脊梁”。
七律·赞唐增胜创业路
戎装褪去志如钢,商海扬帆谱乐章。
龙潭初征磨铁骨,泰山再筑立穹梁。
雪车抽屉开新境,军工精研破旧章。
廿载长征心血注,中国制造世称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