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如此热爱出轨?
虽然我们总对出轨喊打喊杀,但婚外情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盛行。
在日本,男性一生出轨的比例高达74%,女性也有三成。在欧美国家,这一数字根据出轨定义的不同,扩展至26%-84%区间,婚姻专家艾斯特·佩蕾尔笑称:
“婚外情比婚姻顽强多了,婚姻只有嫉妒的份儿,以至于它成为了圣经的戒律,并且重复出现两次: 一次是不准做, 另一次是连想都不准想。 ”
光是看看影视文艺作品里“婚外情”出场的次数就该知道,这种行为对人类的吸引力有多致命。

与之相对的,还有几份有趣的统计数据,它们揭示了现代婚姻的熟年困境,以及伴随年龄增长对出轨容忍度的上升。
去年日本一项针对4000名20-50岁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40%受访者表示已经处于“无性婚姻”状态,其中男性比女性更严重,30岁以后该状态激增。

另一项针对2000名20-59岁已婚男女的统计发现,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第二伴侣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尤其在30岁以后,表示理解的群体比例随年龄大幅上升。
不论是否愿意,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婚姻的激情在岁月中显著消退,出轨因此成为一种“人之常情”。

一些研究发现,婚外情并不总是婚姻的杀手,有时反而会带来积极影响。
为4万对夫妇提供过帮助的婚姻问题研究者冈野淳子指出,很多人在拥有“第二伴侣”后,和丈夫、妻子的关系反而变得缓和。对配偶的愤怒、不满开始消退,埋怨与辱骂也大幅减少。
因为婚外情可以让出轨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认为对已婚人士来说,婚外情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会提高他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生活动力。”
她发现,这种需求不仅存在于那些不和谐的家庭中,也存在于许多被视为模范的幸福家庭。因为婚外情不仅仅是简单的“谎言与性”,更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形式。
艾斯特·佩蕾尔也从一位名叫普莉娅的病人身上得出了同样的见解:普莉娅婚姻美满,深爱丈夫,但她在47岁遭遇桑迪飓风来袭后,突然疯狂地爱上了帮她清理院中残树的工人,对方纹身、开着卡车,和她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而她却感觉从他身上“找回了从未有过的青春”。
出轨前,普莉娅总是在扮演别人期望的那个角色,“好女孩、好妻子、好母亲”,出轨后,她认为找回了自己。
描述出轨的故事里,常常用到“勾引”,仿佛出轨者本性纯洁,只是受到了毒蛇的蛊惑,一时头昏。

然而佩蕾尔指出,重要的从来不是“诱惑”,而是“渴望”,出轨者渴望改变现状:
“当我们寻找情人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想逃离现在的伴侣,而是想逃离那个曾经的自己。与其说我们在寻找那么一个人,不如说我们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过于稳定的婚姻与伴侣就像一件穿旧了的老衣服,虽然熨帖舒适,却太过熟悉,不再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与自我感知。
佩蕾尔发现,出轨往往伴随着死亡,当身边有人罹患绝症,或者经历父母、朋友的去世,人们会突然产生出轨冲动。
“因为他们经常会问,就这样了吗?会不会还有其他人出现?我是不是还要这么过25年?”
“我走遍世界,遇到过很多有婚外情的人,他们总是跟我说一个词,他们觉得自己‘活着’。”

说清楚出轨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回归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选择离婚,而选择出轨?
一个最为可能的原因是,离婚和出轨解决的本就不是同一个问题。
当代基于爱情的婚姻制度下,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婚姻、爱情与性爱三位一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全能的对象,TA既能提供婚姻需要的经济、忠诚与稳定,又能提供爱情需要的浪漫、刺激、新奇,还要能满足肉体的性爱。
我们渴望伴侣就是这样的对象,也坚信自己就是如此完美的存在。而这显然是当代婚姻制度给我们带来最大的错觉。
在更久远的人类历史中,婚姻与爱情从未混为一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自然谈不上什么因爱而婚,婚姻更坦诚地呈现为它的本质,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古罗马时期也有同样有力的证据。古罗马人崇尚男风但反对同性婚姻,因为他们认为爱情与婚姻完全是两码事,爱情需要诞生于忠诚和平等,只有在男性之间才存在这种关系。而婚姻则是一种统治,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会像妻子一样,“同意扮演从属角色”。

离婚对标的是婚姻问题,而出轨对标的是爱情。
当然在三者混杂的当下,离婚也是许多爱情问题的出路,但并不是每一个产生爱情渴望的人,都希望离婚。
没有人能比已婚人士更清楚爱情的短暂,它如夏日花火般稍纵即逝。而一段稳定的婚姻则是物质匹配基础上的长期磨合,它显然比爱情更加珍贵。
这么说或许有些贪婪而不知廉耻,但出轨不仅仅是一场既要又要的自私行动,也是对现行婚姻制度无意识的反噬。
它代表人类心底永恒的渴求,渴求在稳定的婚姻中,同时拥有新鲜的爱情。

这在当下自然是得寸进尺的,但没有什么一成不变。
正如女子露出小腿在古代被称作“失贞”,在现代则被称为“性感”。现象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认知与判断。
“第二伴侣”并不新鲜,它就是过去常见的精神出轨。第二伴侣APP也不过是过去的线下已婚者相亲会转战线上。
但把“精神出轨”重新命名为“第二伴侣”却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信号,这意味着人们正在重新理解和定位这种行为。

老现象的新描述,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嬗变。
仿佛拆解一根三股麻绳,人们用“第二伴侣”来尝试拆分家庭、爱情与性的绑定关系。家庭属于第一伴侣,爱情属于第二伴侣。
出轨不仅仅可能因为“过得不快乐”,也可能因为想要“过得更快乐”,有权快乐,也是时下流行的文化主张。
在结婚率空前低下、离婚率空前高涨的今天,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正在日益显现,各种新形式与新定义试图重构婚姻的权限。
未来百年后回首,今天的种种“怪现状”可能将被请进婚姻进化博物馆,做为进化半途的标本,而我们正是见证时代变化的一员。
来源: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