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绣品 活色生香
朱教贵

刘小红在刺绣俗话说,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的绣品,不但活色生香,还香飘万里,飘到了太空,飘到了大洋,飘到了地球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5月,《全打籽双面绣花瓶》荣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第二年,《绣花瓶》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刘小红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2013年4月,《出使琉球归憩钓鱼岛》荣获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金奖,作品被中国海军军事博物馆收藏;《桂傍山前漫树香》荣登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咸宁舰,遨游于大洋碧海之上;2018年4月,《星云之梦》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博览会金奖,被神舟十一号飞船载入浩瀚太空,镶嵌在天空二号“太空之家”的内壁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瑰宝,该绣品被誉为“太空第一绣”,堪称指尖上的史诗。
据不完全统计,刘小红先后在国家级刺绣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20多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拥有知识产权30多项。并多次受邀参加文化部、湖北省政府组织的代表团,赴新西兰、韩国、美国、法国、日本、东南亚及“一带一路”等1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展览、展演活动,深得国外观众和刺绣界同仁的青睐。《青花瓷瓶》、《双龙戏珠》、《山水四条屏》、《敦煌女神•伎乐图》等多部作品被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海外人士珍藏。

刘小红传授刺绣技艺
一
1968年11月,刘小红出生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一个贫困的山区农村,其祖母是当地一位心灵手巧、声名远播的绣娘,常年靠走乡串村为别人绣花、缝制衣服来维持生活。附近村庄的农户,每逢姑娘出嫁、小孩做满月、老人庆生等喜事,都会请她前去绣花、缝制嫁衣、宝宝百家衣、寿星服。奶奶的刺绣,将功能与审美统一,使寻常物件成为生活美学的载体,是村民们贫困生活中的甜美之花。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中耳濡目染,刘小红逐渐踏上刺绣之路。
刘小红从小天资聪颖,读书识字过目不忘。12岁那年的一个周末,她从学校回家拿取生活用品时,无意中看到了奶奶为弟弟缝制的一个绣花枕头,十分精致漂亮,顿时爱不释手,便将枕头带到了学校。时隔不久,枕头不翼而飞,弟弟得知后,不依不饶,一定要刘小红赔他一个一模一样的绣花枕头。
刘小红不会绣花,无计可施,只好央求奶奶帮忙。奶奶微笑着对她说:“我来教你,你自己绣一个枕头赔给弟弟,好不好”?
从那个暑假开始,刘小红就告别了玩乐,在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一有空闲就把自己关在斗室内,跟着奶奶学绣花。先从绷布、设计花样、打底稿、剪纸、选择丝线、搭配颜色等基本功学起,再一针一线地进行刺绣。绣花是精细慢活,需要特别的耐心。眼睛花了,用手揉一揉;手指被针刺破流血了,吮吸一下;胳膊酸疼了,手脚麻木了,活动一下,继续绣。“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奶奶传承的刺绣理念,将民俗信仰融入生活,刺绣纹样如一部无字史书,熠熠生辉;看似单调重复的飞针走线,在刘小红眼里则幻化出无穷魔力,令她着迷,欲罢不能。直到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刘小红依然把刺绣当作业余爱好,一有闲暇,就拿起布绷绣它几针。

星云之梦
二
1990年,刘小红从阳新县七峰山林场子弟学校下岗后,迁居到大冶市。随着女儿和儿子的相继出生,为了生计,她打过零工,卖过布,摆过水果摊,和丈夫一起挖过矿,家里还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2000年,刘小红去北京走亲戚,在长城脚下的工艺品专卖店,看到一架苏绣屏风,标价30万元,感到十分惊奇。从12岁就和刺绣结下不解之缘的她,觉得自己也能绣出这样的绣品,于是决定重拾刺绣手艺。回到家后,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几个月足不出户,夜以继日地绣个不停。
第一批绣品完成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忐忑心情,让丈夫拿到黄石工人文化宫去摆地摊。出乎意料的是,地摊竟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四条屏风很快被抢购,卖了800元,一幅五牛图卖了2500元,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5000元。首战告捷,刘小红信心满满,索性将刺绣工具、布料和丝线搬到黄石工人文化宫,现场刺绣。
渐渐地,凭借独到的审美认知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刘小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她的绣品也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订单开始纷至沓来。几年打拼后,刘小红家的经济状况显著改观,还在大冶城关购买了一套住房。

织巢鸟
三
刘小红凭着一股倔强劲儿和一双巧手,借由刺绣步入康庄大道后,没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没有沉迷于个人发家致富,而是认真地思考古老刺绣更为久远的发展之路。近几年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人们对刺绣工艺的痴迷热爱,使她认识到刺绣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手工技艺,也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老祖宗历经千百年沉淀传承下来的瑰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刺绣这种近乎失传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2008年,刘小红在家人的支持下,卖掉了装修不到一年的新房,在大冶城关老东街开设了黄石地区首家刺绣工作室——刘小红刺绣馆。继而,又投资100多万元将刺绣馆迁移到了山青水秀、鸟鸣花香的尹家湖公园,招收了30多名年轻的绣娘,潜心从事刺绣。
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承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小红带领团队成员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刺绣普及传承活动。还和甘肃、黄石、咸宁、鄂州、十堰、崇阳、阳新等地的妇联、残联合作,开办各类工艺刺绣培训班100多场次,累计培训学员达两万余人次,助力3000多名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更为可喜的是,有不少学员脱颖而出,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其中,优秀学员张秀容、彭肖肖、谭春英、余阿文等人还先后获得了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遗刺绣技艺,刘小红在她的女儿兼徒弟彭肖肖的协助下,把“大冶刺绣”拍成科普视频,在互联网上免费传播,好评如潮,点击量过亿,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围观学刺绣。刘小红刺绣馆也成了展示大冶刺绣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免费接待中外游客5万余人次。2022年6月,“大冶刺绣”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同年,“大冶小红绣娘”入选湖北省劳务品牌资源库。从2015年起,刘小红应国家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先后出访10多个国家,让大冶刺绣漂洋过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的刘小红刺绣工艺馆,已被授予挂牌“大冶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北师范大学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刺绣传承基地”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大冶刺绣传习馆”。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成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刘小红本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年度文艺工作创新先进个人、全国最美非遗人、荆楚楷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被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刺绣技艺评委专家、黄石市手工创业基地凤仪学堂导师。

青花瓷瓶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的发扬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刘小红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她并没有就此止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中央电视台在采访推介“大冶刺绣”时,她满怀深情地说:“大冶刺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不断挖掘创新,矢志前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几年来,她推掉了许多社会应酬,把刺绣馆交由自己的女儿——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彭肖肖打理,自己则静下心来,对40多种大冶刺绣针法认真地进行梳理研究,将传统和现代融汇贯通。先后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双面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云丝纸刺绣”五种全新的刺绣针法,成功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刺绣艺术素养,开发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绣品,刘小红在把汉绣技艺融入到大冶刺绣的同时,还访遍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名绣,博采众长。2016年12月,她参加了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组织的工艺美术专业培训班,获得了由文化部颁发的工艺美术专业高级培训证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小红的刺绣作品,传统韵味浓郁,主体生动逼真。其代表作单面双色《青花瓷瓶》,将青花瓷青与白的交响转移到平面之上,用针与线再现其形制之优雅、纹饰之精妙、底蕴之深厚,果真是“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金奖作品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京剧脸谱》,一面为紫色道士脸,一面为黑碎蝴蝶脸,巧用打籽绣针法,将两张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脸谱别具匠心地融入到一幅作品之中,其针法之新、技艺之精、构图之巧,让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观与民间信仰的东方面容在新的艺术领域亦是光彩照人。还有《双龙戏珠》、《双龙化鱼》、《福禄寿图》、《五子报平安》、《山水四条屏》、《织巢鸟》等精品,再现了中国古老的吉祥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刘小红乐此不疲,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空间、服饰、情感三个维度重构生活美学,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现代美学的创新者,让平凡日常因艺术浸润而闪闪发光。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年近花甲,当了外婆,做了奶奶的刘小红,为了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劳损了颈椎,刺伤了手指,熬红了双眼,新添了白发,但她还在飞针走线,以义无反顾的坚定与执着。
日前,笔者在大冶市经信局朱容准等几位先生的陪同下,去刘小红的刺绣馆参观访问,她正在收集整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
用针线镌刻文明,刺绣曾是丝路上的无字史书,刺绣之路也是女性觉醒之路。正所谓“针有近而意无穷,线易断而美长存”,衷心祝愿她早日申报成功,再“绣”辉煌。
作者简介:

朱教贵,黄石日报社退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采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和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新闻报道。兴趣使然,写点游记散文等“副产品”润润笔。199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散文集《寻觅》。报告文学《蠢古》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散文《铜绿山览古》获中华文学2022年度优秀散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