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笑破不笑补”
刘 方
在城市川流不息的地铁里,每日上演着无数故事,有温馨,有冷漠,有理解,也有偏见。曾有那一幕,一位农民工兄弟在地铁上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并拢紧握膝盖,后背挺直,身上沾满灰尘的工作服却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刺”。身旁一位老人竟对邻座的农民工恶语相向,还抛出那句“笑破不笑补”的荒唐言论,这场景,就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人们心头,也撕开了社会某些角落的遮羞布。 “笑破不笑补”,乍一听,似乎是一句传统俗语,意在倡导人们推崇节俭、不耻于穿着破旧却修补整齐的衣物。在这位老人的口中,这句话却变了味,成了他歧视、辱骂农民工的工具。他将“破”与农民工的身份划上等号,将“补”视为低贱的象征,这种扭曲的认知,暴露的是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傲慢与偏见。
这位老人哪来的优越感?在他的认知里,自己的身份、穿着、生活方式等,都与农民工有着天壤之别,他将自己置于所谓“高贵”的位置,俯视着那些为城市建设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但他却忘了,他每日乘坐的地铁,是农民工兄弟挥洒汗水,在地下深处一砖一瓦搭建而成;他居住的高楼大厦,是农民工冒着风险,在高空作业,用双手托起了钢筋水泥;他脚下平坦的柏油马路,是农民工在烈日高温下,一铲一铲铺设而成。城市的每一处繁华,都凝聚着农民工的心血与努力,而他却在享受着这些成果的同时,对创造者嗤之以鼻,这种忘本与无知,实在令人心寒。
这背后,是腐朽认知在作祟。在现代社会倡导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观下,依然有人固守着陈旧、落后的等级观念,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以身份、职业、穿着等外在因素去评判他人的价值。这种认知,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更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工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付出值得被认可和赞扬,而不是被歧视和侮辱。
这赤裸裸的一幕,更是个人修养的溃败。一个人的修养,体现在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尤其是对待那些处于弱势地位、与自己身份不同的人。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因对方的职业、穿着而产生偏见。而这位老人,在地铁这样公共场合,毫无顾忌地对农民工进行辱骂,展现出的是他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他的言行举止,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也让人们看到了个人修养缺失的丑陋嘴脸。
所幸,在这令人压抑的场景中,出现了一抹亮色。一位小姑娘看不惯老人的行为,挺身而出,主动坐在农民工身边。她的这一举动,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人心。她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善良、正义与尊重,她没有被老人的偏见所影响,而是坚守自己的内心,给予农民工兄弟温暖和支持。她的勇敢和善良,值得我们为之点赞,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希望,看到了年轻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一事件,不应仅仅是一次地铁里的小插曲,它更应引发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陈旧、腐朽的观念,树立平等、尊重的价值观,营造一个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修养,用尊重和理解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是谁,从事什么职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才能真正实现文明与进步。 好一个“笑破不笑补”,它本应是美德的传承,却在某些人手中成了伤人的利器。但我们坚信,正义与善良终将战胜偏见与傲慢,尊重与理解的光芒会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