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
陶玉山

自称为“二流作家”的毛姆不仅小说写得好,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家”。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而且对所读的书以及读书本身,还很有一套非常有见地、立住脚的自己的看法;他的读书随笔一点都不亚于其成名的小说质量的。这是公认的一致看法。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被人汇集成册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
全书分为“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三辑。从每辑的标题就可以知道其内容讲得是什么。第一辑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阅读的好处、阅读的方法和好小说的评判标准以及畅销书的一些见解,说明读书随笔自然要回归对作品的审评;第二辑用意到笔随的手法谈了一些文学大师的轶事,以及对其主要作品的评析。在毛姆眼中,伟大的作家自有他伟大的特质,但他们同样是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弱点;第三辑则是作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姿态,发表的在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等领域的思想感悟。
古人云:“为学之道,莫先于穷里;穷里之要,必在于读。”读书为求知,为穷理,为了解过去,更为优于过去的自己。阅读的时候,感觉就好像作者与自己相对而坐,零距离听他凭借自己的天才的幽默感侃侃而谈,和自己分享读书的乐趣;还有他自己夹在对人对事儿的厌恶与热爱之间的情怀与思考。毛姆对文字精湛的掌握,让他的读书笔记具有轻巧、幽默、外带三分邪诞的风格,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他独有的文字魅力。不由地由衷叹服到,聪明的作家没有他深刻,深刻的作家不及他有趣,有趣的作家又不如他深沉。切实认识且体会到阅读应该是愉悦的,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更应该为大家提供娱乐与享受。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文学是精神的庇护所,是人文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安放地。文学对心灵的养护、温暖、净化、升华,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提供的。只要人类在,文学就在 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作为一个大作家的毛姆如何看待阅读这件事,他认为,只是爱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注意方法会读书;会读书,会有许多意外之喜,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梁启超所说的:“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同时,介绍了十几本他认为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对于一些文学巨匠的神化行为,毛姆显然极不认同。在他的笔下,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耽溺享乐、佯装气派却负债累累的普通人。他们在小说中探讨、分析人性的弊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人性弱点的俘虏。其中以几乎一生不是被流放,就是为还债而写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典型。所以毛姆没有过多地赞美他们的文学作品,或者讲解其中的故事,而是十分严谨地把视角聚焦在了对他们的人生考证上。这是在讲如何读书的作品或书中极少见到的。毛姆认为,通过作家的生平来关照他们的作品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他成功地践行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阅读起来,觉得别出心裁,很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在毛姆看来,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曾被无数前人读过,一定有其可读性,我们不能不读。只有读起来自始至终让人觉得趣味盎然又很有教益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只是,这样的好书实在不多。人类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好的故事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这里的故事,不仅仅是经典名著里的精彩故事,还有名著背后的故事。而在众多千奇百怪的故事里,毛姆不只是让我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更是带领我们理解复杂多变的人生和广阔的世界。
海明威说:“没有一个朋友,会像书一样忠诚。”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阅读是一件没有目的的、纯享受的事儿。读书,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和提高生活的品质,获得更高、更为开阔的眼界和精神的自我丰足。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读书一样,能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阅读是不可代替的,好书必须重读才会获得真正收获。而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起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做自己的观众,自在又舒服。不亲身体验,是难以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的。“白头搔更短,书中滋味长。”高品质的阅读,总能让人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启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活力;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正气……正可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让时间更有价值。虽然“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可以让你悄悄成为自己。”真正重要的是触及人心。所以说,读书,不只是可以让你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还在于可以使得一个人的世界变大、变多。阅读,是精神上的进餐;读书,是最好的滋养品。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碎片化阅读,无法让人“饱腹”。只有用别人的眼光,才能看见自己的弱点。培养阅读感受力,重在阅读经典。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文学作品的经典性,通常意味着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翻开不同的经典文学书,就像进入了不同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文有尽而意无穷。或许是书中的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又或许书中主人公的经历,让你意识到生活中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即便大多数时候阅读后记不住什么,但是,在阅读过程中,那些观点和阅读时产生的共鸣,也会帮助我们增加见识,扩展视野。那些读过的文字,终会沉淀你的风骨。文字是连接世界的方式,意味深长的一切,都存在于文字中。读书读多了,思考多了,人也就豁达了。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我们眼中的世界,取决于我们读过的书和遇见的人。喜欢读书的好处,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获得了知识,或开阔了眼界,而在于保持好奇心。叔本华说:“阅读是一种自主思考的代替品。”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过读书。读书乃是人生一大乐趣。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喧嚣尘世中得到一片净土,能让我们暂时忘记外面的纷扰,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和满足。“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应该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和方向。而能不能品味到读书的至情至性,才是读书是否入门的标志。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陆放翁有诗句:“读书有味聊忘老。”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兴味到时,拿起来就读。如果读开了,这本书就不只是这本书,也可能还是其它书。它是无数本书,无数本书,也可能就是一本书。
读书,就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读书,贵有新得。翻开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在文字间慢慢探索。遇到精妙的语句,细细品味;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随手拿起笔,在书页边缘空白处写下当时的感想感悟;碰上不好理解的段落句子,会反复研读,或停下来思索琢磨,直至理解领悟。这种沉浸式阅读,会拉近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和作者达到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不仅能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更能塑造我们的思维,净化滋养我们的灵魂。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虽然是否喜欢愿意读书是很私人化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更不能强迫威逼。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读书日,无非是让读书这种事情有一种仪式感,目的是号召促使喜欢读书成为更多人的习惯,让读书蔚然成风。无可厚非。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提倡的节日来临之际,好好阅读毛姆的《阅读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应该是很合时宜、很有收获的。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