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世清
乌蒙叠翠沁芳春,布谷声催万象新。
千亩抛秧惊鹭影,四乡采蕨醉游人。
争时播种连宵急,趁霁分苗接陇频。
最是云崖踏青处,山花簪鬓笑言真。


《七律·谷雨日抒怀》赏析
蒙世清先生此作经锤炼后,以乌蒙山为地理坐标,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基因注入农耕美学体系,形成三重艺术境界:
一、谋篇布局见匠心
首联"叠翠沁芳"以通感手法激活视觉嗅觉,"布谷声催"化用《月令》"鸣鸠拂其羽"古意,构建视听联动的春之序曲。颔联"抛秧惊鹭"暗藏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之画境,"采蕨醉游"则化用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舍后芳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的民俗趣味,形成工对而不板滞的张力美。颈联"连宵急""接陇频"六字,令人想见杨万里《插秧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的劳作强度。
二、炼字炼意显功夫
"沁"字承《文心雕龙》"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旨,将山色浸润春光的动态过程具象化;"簪鬓"意象取法《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比兴传统,使踏青女子的娇憨情态跃然纸上。量词"亩"与"乡"的空间延展,动词"争"与"趁"的时间竞速,共同编织出农耕文明的时空经纬。
三、意境升华铸诗魂
尾联"云崖"意象既呼应李白"蜀道之难"的雄奇地貌,又暗合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隐逸情怀,使地理特征升华为精神符号。"笑言真"三字深得《击壤歌》"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天真古意,在智能手机滤镜盛行的当代,重构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对话。
此诗通过"叠翠-抛秧-争时-簪鬓"的意象链,将节气物候、农事活动、民俗风情熔铸为有机整体,在五十六字中完成从地理空间到诗意栖居的审美跨越。较之初稿,润色版既保有竹枝词的泥土气息,又增益了文人诗的典雅气韵,堪称传统节气诗词现代转化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