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乡赋》
作者:王本海
盖闻坤舆毓秀,乾象垂文。巴渝之野,开邑之藩。有五通乡者,踞西南之形胜,涵今古之渊玄。其山则巫峤余支,其水则岷沱别派。仰观星斗,近接夔门之云;俯察川原,遥通楚泽之烟。谨为斯赋,以彰其盛。
若夫山岳峥嵘,实乃地轴所钟。蟠龙走蟒,耸翠摩空。春敷锦绣,千树霞蒸而焕彩;夏叠琅玕,万壑涛起以生风。秋染丹黄,疑是娲皇煅炼;冬凝素练,恍若鲛室玲珑。至若仙女峰前,尚遗环佩;猫鼻寨上,犹啸猿狨。此皆造化之奇工,岂独人力之能崇?
尔其水府灵长,允称天潢衍脉。浦里奔涛,银潢倒泻。五源通窍,想神女之剖珠;六脉分支,讶灵虬之吐沫。田冲激浪,常闻雷鼓之声;寨家回澜,时见霓旌之曳。金童峙左,疑有仙童捧砚;翠竹摇右,似闻湘妃鸣瑟。每至月满中天,必现骊龙衔烛;倘逢雨过新霁,辄见冯夷击节。
稽其往迹,尤徵神异。昔逢赤旱,九阳肆虐于尧年;幸降清婉,五窍通流于禹甸。捐珮解襦,化身为渎;嘘云噀雨,垂惠如春。洞府栖真,夜夜蟾光护鼎;乡民荐藻,年年蓂荚纪神。此所以名标五通,永祀馨香之德;功齐六合,长流膏泽之仁。
观其人文渊薮,允矣礼乐之邦。竹帛传经,早肇文翁之化;桑麻遍野,犹存邠国之风。高桥卧虹,惯看担簦之士;黉门映雪,时闻戛玉之诵。耕读传家,户有琴书之雅;渔樵分席,人怀畎亩之忠。
今逢盛世,更焕新章。通衢达隘,虹桥飞跨于云津;廛市连云,广厦竞辉于霄汉。然其守真抱朴,不失林泉之性;继往开来,弥彰山水之光。可谓既得乾坤清淑之气,复承今古治平之祥者矣!
赞曰:大块噫气,是生五通。山孕其骨,水贯其胸。神女遗泽,黎元景从。允文允武,亦朴亦工。仰观俯察,何让崆峒?永锡祚胤,长乐未终!
木兰飞燕赏析:《五通乡赋》这篇仿古体赋以典雅瑰丽的文风,立体展现了五通乡的地理人文全貌。全篇结构严谨,可划分为六个艺术层次:
一、地理总述(开篇)
以"坤舆毓秀,乾象垂文"的天地对仗起兴,点明其巴渝门户的区位优势。采用"巫峤余支,岷沱别派"的地理坐标,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立体空间框架。其中"夔门之云""楚泽之烟"的虚实相生手法,赋予地域以诗意纵深。
二、山岳礼赞
以四时变幻为经,神话意象为纬:
春:千树霞蒸(视觉通感)
夏:万壑生风(听觉移觉)
秋:娲皇煅炼(炼石补天典)
冬:鲛室素练(鲛人织绡典)
"仙女遗佩""猿狨长啸"的虚实交织,使静态山岩获得灵性生命,暗合《山海经》的志怪笔法。
三、水系咏叹
通过"银潢倒泻"的银河意象,将现实水系升华为神话长河:
五源通窍:暗合《水经注》地理观
霓旌雷鼓:水声的军事化比喻
金童捧砚/湘妃鸣瑟: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的互文
月夜"骊龙衔烛"的奇幻场景,源自《庄子·列御寇》的深渊探骊典故,赋予水文以神秘维度。
四、历史溯源
采用"九阳赤旱"与"五窍通流"的灾异叙事,构建治水神话。通过"解襦化渎"的肉身献祭母题,塑造地方保护神形象。"蓂荚纪神"用《竹书纪年》瑞草典故,强化祭祀的时序神圣性。
五、人文颂歌
文翁化蜀:汉代文教典故
邠国遗风:周代农耕文明
高桥映雪:化用孙康映雪典
通过"琴书之雅""畎亩之忠"的士农并置,展现耕读传家的文化生态。
六、时代新章
在古今对话中完成现代性转化:
虹桥飞跨:传统意象的科技重构
廛市连云:都市景观的诗意表达
"守真抱朴"与"山水之光"的辩证统一,暗含《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哲学命题。
赞辞部分凝练全篇精要:
"大块噫气"化用《庄子·齐物论》
"允文允武"源自《尚书》
"崆峒"隐喻道教圣山
通过经典语汇的重组,构建起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终极价值体系。
此赋堪称现代地理赋的典范,既承汉大赋铺张扬厉之风骨,又得六朝山水小品之灵韵,更融神话思维与现实主义于一体,在古典形式的现代转换中完成地方文化的精神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