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礼赞的丹青狂想曲
王晶明的《丹花月夜》是一幅以天地为绢帛的生命狂想曲。月光泼洒的宣纸上,诗人以牡丹为朱砂,以虬枝为篆笔,在墨色翻涌的时空里书写着对生命的终极叩问。这四组意象群像如同青绿山水中的皴擦点染,层层构建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史诗。
首章"牡丹初绽"段,诗人以工笔重彩勾勒出生命的本真形态。月下牡丹不是洛神赋里的婉约美人,而是青铜器纹样中昂首的兽面——"虬枝向天"的线条在月光中凝固成商周鼎彝的饕餮纹,花瓣的每一次舒展都像青铜浇铸时的液态流动。这种原始的生命力在"风暴雪欺"的留白处愈发雄浑,让人想起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通天意象,以植物之形抵达神性之境。
次章"时空献祭"段,诗人突然切换为敦煌壁画的散点透视。举向岁月长河的花瓣是飞天抛洒的璎珞,半天霞辉里飘落的春泥化作供养菩萨的曼陀罗。最精妙处在于"酿星霜为酒"的时空折叠术:星是空间符号,霜是时间密码,当诗人将三维时空在酒瓮中酿成玉液,整个宇宙突然坍缩成敦煌220窟的夜乐天——反弹琵琶的伎乐天正在用舞姿解构牛顿的绝对时空。
末句"敬鸿蒙天地"的顿悟,恰似良渚玉琮内圆外方的宇宙模型。当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佛教艺术的时空观与原始先民的宇宙意识在此碰撞,诗歌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量子跃迁。牡丹不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成为了连接鸿蒙与文明的虫洞,在月光中吞吐着整个华夏文明的精神光谱。
这首狂草般的诗作,以现代汉语为载体重构了远古的青铜纹样、中古的敦煌意象与原始的宇宙观念。当我们在诗句的裂隙中窥见这些文明碎片的闪光,方能领悟:真正的诗性从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而是文明基因在语言中的复活与重组。
王晶明,高级记者。著名词作家、书画家。上海书画院画师。淄博市民歌协会副主席、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名誉团长。作词的歌曲《我家住在锦秋湖旁》、《万紫千红俏争春》荣获国家政府奖电视文艺星光奖。2010年,书法作品在上海“迎世博全国书画大赛展览荣获金奖。2020年,被济南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23年,被烟台科技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牛汝军
淄博市美育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淄博市演诵家委员会主席
淄博大舞台总导演
淄博市新征程话剧团团长
常青树艺术团团长
牛汝军多年担任淄博市教育局组织的“百灵”艺术节策划及导演工作,在我市进行校园戏剧普及项目。众多校园戏剧及影视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和省市级一等奖。
兰欣,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淄博市演诵家委员会秘书长,喜欢朗诵、阅读,崇尚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希望用有温度、有色彩的语言,传播爱与善良!用声音传递温暖,用诵读致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