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拥堵咏叹调(散文)
作者:季志林
交通拥堵是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而且让许多人感到十分头疼。每到上下班时间,不少城市都会出现车流高峰,长长的车队、“一窝蜂”般的电动车摩托车与急匆匆的人流交织在一起,如果你有什么急事要办的话,遇到这种干急没办法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谁让中国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车呢!此时也是交警们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刻,尽管有红绿灯指示和语音提示,但为了确保人员和车辆安全,他们必须在杂乱拥挤的各个路口紧张而有序地疏散车辆与行人。
而节日小长假的高速公路上,一道道车辆长龙构成了中国最靓丽的风景线,当这条长龙奔流不息时一切安好,若出现交通事故,马上会造成严重堵塞,有时一堵就是几个小时,让出行的人们心急如火望“龙”兴叹!
这就是步入现代化的中国!
回想起来,以前我们经常遇到的交通问题不是拥堵,而是公铁海空普遍的运力不足,每年春运期间一票难求,那时,人们盼望的是中国何时才能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记得 2001年春季,我随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代表团访问日本,东道主安排我们到普通工人和农民家作客,当看到他们家家门前停着小轿车或者越野车时,我心中极为羡慕,甚至暗想:我们的人民何时能够像他们一样坐上私家车?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丰田汽车制造公司,那是一条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所有生产过程采用展板管理,每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严格规范,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当时丰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语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那时候,我们的一汽还在生产“解放”牌运输车,二汽量产“东风”牌运输车,上汽忙着生产“桑塔那”,北汽仍搞他的“北京212”,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处于招商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阶段。
仅仅过了24年,如今,中国城乡车满为患,中国新能源汽车碾压美欧独领风骚。中国的高速公路网遍及全国,中国的高铁总长度占全球70%以上。
这就是中国速度!
众多的车辆让本来已很宽敞的城市显得十分拥挤,由于没有规划建设足够的停车场,许多城市只好在道路两边划出停车位,这也不能责怪规划部门,当初谁会想到中国能有这么多的汽车?
交通拥挤,车位难求,我索性采取出行时近处步行,远处坐地铁或公交车的方式,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停车费。况且,如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公交车免费,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地铁免费,这制度,多让人暖心啊!
每遇交通拥堵,人们难免有些怨言,可我总觉得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经济发达了,人民富裕了。七十年代之前,我们县上只有两台“北京”吉普,农村孩子没见过汽车,村里来了拖拉机都觉得新鲜,一帮小孩成群结队跟在后面边喊边追。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农村逢集时人挤人之外,没见过哪条道上有过堵车现象,即使想堵,你拿什么去堵?
尽管交通如此拥堵,但仍然阻止不了人们出行的脚步,每到节假日小长假,外出旅游的人流一浪高过一浪,高速路上的长龙一条连着一条,旅游大巴组成的团队一拨挨着一拨,旅馆酒店入住旅客一家满过一家。网络上也出现了新的名词:流动的中国!
随着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发展,人们外出前都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而我最喜欢乘坐高铁。飞机虽然快,但两头的机场距离城区都不算近,遇上堵车照样得等。开上私家车出行比较宽松自由,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但长时间乘车颠颠簸簸有些累。唯独高铁,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坐在车上还可以尽览祖国大好河山,而我曾经与铁路相伴多年,对两条钢轨有着特殊感情,只要坐上高铁,那种感觉就一个字:爽!
老同志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会有人流露出一些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看着这也不顺眼,那也有问题。我曾经反复思考过,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完满无缺的,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要做到人人满意那的确是很难的。譬如高速铁路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就很少,按说他们的富裕程度要比我们国家高出许多,修建高铁不应该存在资金问题。但是他们受到国家体制、决第程序、执行能力、资源利用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因素的约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弯道超车,渐行渐远。
试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国家治理的宏图大略,我们国家何以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
至于交通拥堵问题,目前各地都在都在不断探索治理之策,我们已步入智能化时代,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定会有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案,我坚信,人工智能必定会在交通领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025年4月20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