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民族复兴根基
编者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本文聚焦传统文化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展现其在当代社会的新生机,呼吁凝聚力量,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民族复兴根基
张庆明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非凡的创造力构筑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从甲骨文的古老刻痕到敦煌壁画的绚烂色彩,从《论语》的哲思箴言到《本草纲目》的济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复兴传统文化,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擘画。
一、文明积淀: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中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意识;道家“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启迪着人们以包容姿态应对复杂世事;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思想,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镜鉴。这些思想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持续影响当代社会的精神基因。例如,浙江“枫桥经验”传承“和为贵”理念,通过基层协商化解矛盾,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以文化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从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到福建土楼的家族建筑,每一处古迹都诉说着文明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熠熠生辉:二十四节气指导着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管理体系,苏绣、榫卯技艺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更成为当代创新的灵感源泉。
二、时代之问: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然而,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约17%面临传承断层危机,部分传统技艺因缺乏市场需求濒临失传。例如,云南白族“甲马纸”制作技艺仅剩不足10位传承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因机械化生产冲击而日渐式微。在教育领域,调查表明仅有38%的中小学生能完整背诵《三字经》,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形式化问题突出。
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网络亚文化的兴起,使传统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短视频平台上,部分年轻人热衷于模仿国外节日庆典,却对端午节的“祛病防疫”内涵、重阳节的“尊老孝亲”意义知之甚少。传统文化在商业开发中也常遭遇“变味”困境,一些景区将传统民俗表演简化为盈利工具,消解了文化本真。
三、创新路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新时代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构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体化路径。在教育层面,教育部已将传统文化纳入新课标体系,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开设“非遗进校园”课程,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高校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科技赋能同样成效显著,故宫博物院利用VR技术推出“数字文物库”,使3万余件文物实现云端共享;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通过5G+AR技术,让唐代乐舞以沉浸式体验走进千家万户,单期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5亿次。
产业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经济动能。故宫文创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理念,开发文具、服饰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15亿元;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合传统制瓷工艺与现代设计,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这些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能实现文化价值的增值,又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多元共治: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社区作为基层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活化路径。例如,成都宽窄巷子社区定期举办“非遗市集”,邀请蜀绣、糖画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市民既能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还能亲手参与制作,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体验”。上海的“市民文化节”已连续举办多届,通过诗词大赛、传统手工艺比赛等形式,吸引百万市民参与,形成“人人都是文化主角”的生动局面。
企业也在传统文化复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商业品牌主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李宁品牌以敦煌壁画为灵感推出“丝路探行”系列服饰,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运动设计结合,产品一经上市便引发抢购热潮;泸州老窖推出“封藏大典”沉浸式体验活动,将白酒酿造工艺与传统祭祀文化相结合,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感受酒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商业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既能实现文化传播,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五、学术支撑:深化传统文化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专项课题,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的融合路径。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北京大学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古代典籍,挖掘隐藏在海量文献中的文化密码。
学术成果的普及化也在加速推进。“学习强国”平台开设“中华经典”专栏,邀请知名学者解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累计浏览量超10亿次;《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通过舞台演绎与专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晦涩的学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这些举措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之间的壁垒,让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未来图景:文化赋能民族复兴新征程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更多领域发挥赋能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文化将成为塑造乡村特色的灵魂。安徽宏村依托徽派建筑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浙江松阳通过修复传统村落,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科技创新领域,传统文化的智慧将为解决现代难题提供新思路。例如,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理念启发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的研发;《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被应用于现代商业竞争与网络安全防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出更多跨领域创新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它不仅需要守护历史的根脉,更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当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宏图必将全面展开。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五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增添绚丽夺目的东方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