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立足人民期待,回归教育初心
在“三湖教育论坛”探讨“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时,我常想起每天清晨校门口那些年轻的面庞——他们或朝气蓬勃,或睡眼惺忪,却无一不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社会的未来。如何让这些生命在多年后仍能感念母校的滋养?答案需从最朴素的民生需求中探寻。
一位出租车司机曾对我说:“孩子在学校能吃上热乎饭,老师能多笑一笑、多夸一夸,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这就是我们家长的心愿。” 这看似简单的期待,恰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托底民生、纾解焦虑、成就未来。在偏远山区,我曾见学生以咸菜煎饼果腹;在城市,家长为补习班彻夜排队。这些场景提醒我们:教育需兼顾公平与质量,既让贫困家庭看到希望,又为中产家庭缓解焦虑。
作为校长,我始终将“以家长心为心,以学生心为心”作为办学初心,将“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和家长的口碑”定为评价标准<sup>3</sup>。邹城二中通过园区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周期教育服务,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
二、聚焦个体成长,重塑教育生态
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我们践行孟子“因材施教”思想,提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育人理念。在邹城二中:
1. 课堂革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学习,开展项目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 评价多元:实施“当堂评测”与过程性评价,关注素养发展而非单一分数,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被看见。
3. 全面发展:通过美育、文体活动与科技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健全人格,让校园成为“诗情画意与琅琅书声交织”的理想之地。
三、致敬班主任:教育生态的基石
班主任是教育链条中最坚韧的纽带。他们“披星戴月,夙夜在公”,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在邹城二中,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被视作“教育强国的根本大计”:
专业赋能:通过定期培训与教研提升育人能力,倡导“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专业精神。
情感投入:以“爱生如子”的态度化解学生逆反、家长误解,甚至在舆情风波中坚守教育初心。
使命担当:从“三观塑造”到“防溺水安全”,班主任以超负荷工作守护学生成长的每一环节。
四、多方协同,共筑教育未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凝聚国家、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力:
政策支撑:邹城市实施“一二三四工程”,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打造“最美校园地标”。
家校共育:通过家长学校、志愿服务等机制,缓解教育焦虑,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
教师使命: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核心,将孟子教育思想融入现代育人实践,培养“向善向上”的时代新人。
结语
教育是“点亮未来的火炬”,其价值不在高楼广厦,而在每个生命的绽放。邹城二中将继续以“精品化、特色化、幸福化”为方向,践行“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愿景照进现实。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桃李芬芳,万千栋梁;奉献杏坛,功德无量。
作者:仲崇波(孟子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