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多维协同的有机整体,需要立足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家庭期待和学生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国家层面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强国之基。它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大批具备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支撑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长远发展;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国家发展筑牢人才根基与思想防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在社会发展维度,优质教育是促进公平、推动进步的核心力量。它应打破地域、阶层壁垒,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同时,紧密对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行业输送适配人才,优化就业结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均等教育机会不是说出来,政府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实现,学校条件不同、师资不同,是不可能有均等教育机会的。需要国家统筹安排,制定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组织纪律,所有校长、教师“动”起来,而不是固定在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同就需要人员流动,如学习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所有的校长、教师在一所学校不能超过三年等措施,以实现在不同地域学校教育的均等。
家庭对教育的期待,聚焦于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孩子的成长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人民满意的教育应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提供科学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助力孩子全面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让家庭教育投入获得切实回报,减轻经济与精神负担,增强家庭对教育的获得感、成就感与幸福感。家庭对教育满意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社会才能和谐,社会才能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唤醒、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要引领学生制订阶段和长期的成长发展目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品格塑造,培养积极人生观;走进生活,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不同的学生成为不同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我,为终身发展奠基。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指明方向。它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桎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学习”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有成就感、幸福感教师的组织、启发、引领下,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推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学习;创新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课堂体现学为中心,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强化教育教学过程评价以及课堂终结性评价,评价需要必要的“量化”,关注学习过程与素养发展,采用“当堂评测”的手段,落实学的怎么样。
教育质量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提升教育质量,需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立足新课程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培训、教研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制订专业成长规划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管理,完善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核心素养培养则需将其融入课程与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情感价值、创新能力等,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人民满意的教育需多方协同,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满意与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育人质量,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
作者:朱思启(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