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夕阳无限好/罗兆熊
精华热点
夕阳无限好
——诗词中的黄昏
文/罗兆熊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万物轮廓渐次模
糊,却透出几分欲语还休的温柔。黄昏是
时光的渡口,人们驻足凝望,或叹惋,或
释然,或沉醉。有人把它嵌入诗词,那些
落在纸上的斜阳,不仅是天际的余晖,更
是千年来文人墨客心灵的倒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这寥
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塞外黄
昏图。在这里,黄昏是一种豪迈与孤寂的
交融,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却以其
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那孤烟与落日,既
是自然的壮美,也是人生的渺小;既是对
边塞生活的感慨,也是对家国的深深眷
恋。
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时,长安城的
暮色正一寸寸侵蚀着天际。"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叹息,将刹那芳华与永恒
流逝的矛盾揉碎在晚风中。这十四个字
里藏着晚唐的飘摇,也藏着个体生命的
惶惑。
这种对黄昏的敏感,在杜甫笔下又化
作"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的喟叹。暮
色中归巢的飞鸟,反衬着诗人流离的
孤影,翅膀掠过天际的轨迹,恰似命运
无从把握的虚线。让黄昏成为季节轮回
里最锋利的切片。
最妙的当属白居易《暮江吟》中"半江
瑟瑟半江红"的奇景,流动的江水成为调色
盘,将黄昏的光影切割成冷暖交织的
绸缎。
当宋人面对同样的暮色,却寻得另一番
天地。李清照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
在何处”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元宵
节的回忆以及对自身孤独和衰老的感慨。
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苏幕遮》)则写尽了
秋景的辽阔与思乡的绵远,烘托出词人
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情由景生,将
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沉,读来令人
动容。
马致远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勾
勒游子剪影,范仲淹在"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中注入边塞雄浑。而李清照"常记溪
亭日暮"的少女情怀,又为暮色添上青梅般
的青涩。而纳兰性德"夕阳何事近黄昏"的追
问,则把物理时间的消逝升华为哲学叩
问。
站在历史的堤岸回望,那些被诗句点
染过的黄昏,早已超越自然现象,成为
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当现代人抬头望
向晚霞时,那些穿越千年的暮色仍在诗
句里流淌,提醒我们:最美的黄昏,永
远出现在凝视它的眼睛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