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字背后的治理智慧:
从一位社区书记的实践看基层善治之道
文/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池朝兴
2025年4月20日
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穗园社区,孙明芳用“手勤、嘴勤、脚勤”的工作法,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治理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位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的手机24小时开机,名片派发给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居民,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治理理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从龙口横街的路面修复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从校园周边交通整治到特殊群体关爱,孙明芳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展现了一个基层治理者的"勤政"本色。
孙明芳的“三勤”工作法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
“手勤”体现的是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不等待问题上门而是主动梳理“需求清单”;
“嘴勤”展现的是善于沟通的协调能力,通过反复协商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脚勤”彰显的是深入群众的务实作风,用脚步缩短与居民的心理距离。这种工作方法看似传统,却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技术手段日益发达,孙明芳依然坚持“面对面”的工作方式,组织协调会数十次,上门沟通不计其数,最终促成龙盛街72号楼电梯加装这一“七年难题”的解决。这种“笨功夫”恰恰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温度与韧性。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工作者扮演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孙明芳带领穗园社区党委获评“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证明了一个优秀的社区带头人能够释放的巨大能量。她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民意的收集者、矛盾的调解者、资源的整合者。面对校园周边交通乱象,她不满足于简单反映问题,而是积极协调多部门联合施策,通过设置护栏、新划行车线等组合拳解决问题;面对特殊群体需求,她不搞一刀切,而是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这种精准化、差异化的服务能力,正是现代基层治理所需要的专业素养。
孙明芳的工作实践为破解当前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城市社区日益成为"陌生人社会"的今天,如何重建邻里守望的共同体意识?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孙明芳通过挖掘整合社区资源,发动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疫情防控期间,她与物业管理人员保持“每天一见面、每天一电话”,织密了社区防护网络。这种动员能力与组织艺术,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从孙明芳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勤务员”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跑腿办事的服务者;不是机械执行政策的官僚,而是灵活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忠实践行。当一位社区书记的手机24小时为居民开机,当一份“需求清单”成为每日必做的功课,当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七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敬业精神,更是一种治理文化的潜移默化。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是城市运行的细胞。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个孙明芳这样的“勤务员”。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构筑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孙明芳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既需要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更需要“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务实作风;既需要制度化的规范建设,也需要“手勤、嘴勤、脚勤”的人本关怀。这种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治理智慧,正是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池朝兴,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省级智库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高考研究会中高考励志演讲指导专业委员会顾问,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高级顾问,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第七届演说中国——全国青少年演讲与朗诵艺术展示活动广东省总展演“关爱之星”;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微信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作协、广州市海珠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作品走进社区、学校、歌坛、书法、央视、国际的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弘扬人间真善美。
品牌项目:池朝兴主编的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平台,紧密围绕讲好红色故事、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身边故事,编辑发表4300多篇文章,阅读点击量达1.4亿多,固定粉丝2.3万多;不少文章被都市头条标为“精华”或者“热点”,并且列入红榜。
个性宣言:坚定信仰,坚持善良,柔中有刚;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不忘初心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