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我在青岛西海岸图书馆查阅资料,翻阅黄岛区政协编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亲历记》时,书籍的目录使我眼前一亮:“母亲和她的剪纸艺术”。由于我对非遗人物的关注,我知道,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剪纸人物不少,但顶尖级的大家,我屈指可数。我迫不及待地找到这篇文章,果然是写王明香的。我联想到2022年10月,我在宝山镇采访王明香的情景。这是一位朴实、善良、慈祥的老人,当时,我问到她作品的技艺,她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了解答,当谈到老一辈人常用的剪纸“熏样”时,怕我听不明白,她赶忙取过来一块木板、一张纸,点燃腊烛熏给我看,边演示边解释,耐心至极。当年,王明香还是非遗剪纸项目青岛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她已经晋升为山东省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了。本专栏今转载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王明香(右)与宋金英(左),摄于2024年5月
母亲和她的剪纸艺术
灵山湾畔
我的母亲王明香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姥姥说,母亲自幼聪明,绘画、音乐、歌舞、剪纸一点就通,但母亲更偏爱剪纸。母亲8岁那年,母亲发现家里有一把很小的剪刀,感到很好奇。姥姥告诉母亲,那是她年轻时剪纸用的,没想到母亲第二天就向邻居家要了一个剪纸的花样,开始学起了剪纸。
第二年,母亲上学了。在学校,她学会了写字、读书,并照书本上的图案自画自剪。母亲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家庭出身原因,断断续续读完高中后就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上学期间,母亲参加了歌舞队,高中毕业后便留在了宣传队,做了10年业余宣传工作。她曾经扮演《红灯记》中的铁梅,演唱京剧、茂腔选段:学大寨时期工地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母亲就作词谱曲,自编自演;后来,母亲又在学校当了几年小学教师……这些经历为母亲后来的剪纸艺术储备了生活基础与艺术灵感。
出嫁以后,由于父亲家离姥姥家比较远,母亲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随父亲一起务农。但因为她有一双巧手,又热心助人,很快就在宝山尚庄村周围有了名气。从我记事起,家里总是人来人往:有让母亲帮忙画鞋垫花的,一拿就是十几双鞋垫,母亲便不厌其烦地给她们画上各式各样的四季花、可爱的小动物,无一雷同,并乐此不疲;有跟母亲学织各式毛衣或刺绣的;有要结婚的邻居让母亲帮他们剪几个大红“喜”字以及鸳鸯、福字的……
当然,灵巧的母亲也让女儿们得到了“恩惠”: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上面绣的花花草草、逼真的小动物总让同学羡慕不已。家里的墙壁、门上、窗户上到处都贴有母亲精心制作的四季图、春之福等剪纸或绘画。到了过年,她更是专门买来一米见方的大板纸,画上风景人物来庆贺新春,所以家里从来没有买过年画。记得我的好多小学或初中的同学总爱往我家跑,不过每次和我聊不上几句就被母亲的剪纸吸引过去了。
母亲特别有亲和力,不管是和小孩子、我的同学、她的同学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一起,她都能滔滔不绝地聊上天。或许正是因为热情、热心和大度,她才能细心地去体味人世间万事万物的美妙之处。母亲爱花,家里大盆、小盆都栽满了各式各样漂亮、可爱的花。每天浇花时,母亲总能注意到每一朵花的变化。母亲对剪纸艺术的领悟与体会,完全源于她那颗观察之心。我们平日看不到的事物的微妙之处,她都能洞察出来:小动物早晨和晚上、在陆地上和在水里有什么不同,母亲都能洞察得一清二楚。形象逼真可以说是母亲剪纸的最大特点,这都得益于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从我懂事一直到上高中,母亲整天忙里忙外,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本没有精力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只有邻居要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找母亲帮忙,她才能触摸心爱的剪纸。1999年我考上大学后,母亲的空余时间日渐多起来,她的剪纸技艺才得到了施展。她的剪纸从单纯的剪“喜”字、鸳鸯扩展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神话人物、历史典故等,各式各样,多姿多彩。
2003年春天,哥哥翻阅《半岛都市报》,偶然间看到报纸上面刊登着“欢迎民间艺人参加青岛市首届民间技能大赛”的公告,其中包括剪纸项目。哥哥一直比较推崇母亲的剪纸,就马上打电话给母亲,鼓励她去参加这个比赛。平时话不多的父亲也极力劝母亲去试试。母亲却认为自己是小打小闹,出不了家门,青岛肯定有许多高手,自己哪好意思参加。当时我本科毕业在即,实习阶段时间比较多,就跟母亲说:“妈,放心吧,我过几天正好没有事,回去陪您报名去!”那时正值“非典”疫情,出门都格外小心,不过,我还是陪母亲去青岛市文联报名参加了比赛。
记得那次比赛场面特别宏大,上午是作品展览,下午是才艺现场展示。母亲上午看到好多艺人的剪纸全都用精美的相框镶嵌着,规模宏大,而自己的作品“三羊开泰”和“八仙过海”什么包装也没有,几乎一阵风就能吹跑了,所以上午的展览母亲信心不足。不过,在下午的现场才艺展示中,母亲以最快的速度剪了张“扬帆迎奥运”,感觉还不错,但对拿到奖项还是没抱多大希望。宣读获奖名单时,从优秀奖到三等奖、二等奖都没有母亲的名字,大家已经彻底失望了。但当主持人报出一等奖获奖人的名字时,我们都呆住了。天哪,竟然是母亲!焦点一下子汇聚到母亲的身上: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件没有任何包装的剪纸作品,却赢得了最高奖!一切得益于真实的生活!
母亲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到了一等奖,这给了母亲很大的自信,而且让母亲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剪纸艺术可以走出家门、发扬光大。自此,母亲开始了她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创新。

2004年,随着猴年的到来,母亲就开始琢磨各种不同造型的猴精灵。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书本上或者食品包装上有小猴子的图案,她都赶紧要过来收藏。所以在猴年之前,母亲已经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猴的图案。终于,母亲要进行最终的剪纸设计了。那一天,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活,母亲就开始画出一个又一个的乖巧、精灵的小猴子,但母亲始终不满意,就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橡皮几乎擦得不能用了,草稿纸也不知道换了多少张,直到凌晨3点母亲心目中的“齐天大圣”才完美出炉。
2004年2月,正值元宵节,母亲应邀参加青岛市“海云庵糖球会”。那时母亲正对水浒人物感兴趣,就以“水浒好汉十三将”为参赛作品。为了惟妙惟肖地剪出这些人物,母亲可谓大费苦心。武松,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吴用,一缕短须,充满文人气质……这些剪纸使母亲获得“紫丁香杯民间工艺作品大赛”银奖。比赛结束那天,母亲捧着奖杯往回赶,许多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上前寒暄一番,这让母亲倍感自豪。同时,好多参加比赛的同行都要求跟母亲学真正的剪纸艺术。
2004年10月,母亲应邀参加青岛市举办的“迎奥运、爱青岛”民间艺人大赛。她忙里偷闲地准备了几幅参赛作品,其中一幅“五四广场—五月的风”别具新意:五朵葵花象征五环,四周是大海环绕,波涛澎湃,象征着青岛蒸蒸日上;花草树木围绕,象征着繁荣昌盛;“扬风起帆”展示了奥运健儿在碧海晴空中的雄健,透出运动健儿必胜的信念。这一次母亲获得大赛的“金杯奖”。
母亲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她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她对待剪纸艺术的精益求精。例如,她剪“天蓬元帅”,在剪猪八戒扛着耙子的大手时,母亲就拿自己的手不断变换各种手型,反复地看,认真地揣摩,只为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剪出形象、生动的天蓬元帅形象;她剪“金鸡报晓”,就每天观察公鸡打鸣时的姿态,居然发现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原来公鸡打鸣时一只脚总是抬起来的;剪十二生肖时更是无数次更改直至满意为止。母亲每剪一件作品总是不断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许后才最终定稿。所以,每次我们打电话和母亲拉家常,几乎都是听母亲谈她的新作品。母亲一边描绘新作品的意境,一边听取我们的建议,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一次她偶尔发现家里那把画满脸谱的扇子造型特别漂亮,就立即把剪纸剪成扇子形状的,在上面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突破了剪纸形状仅限于圆形或者方形的传统。现在,母亲更加注意电视中、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切美的东西,总有一种冲动想把它们转化成剪纸艺术。她所追求的剪纸已不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创新的升华。
母亲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但母亲并没有想着靠剪纸去赚很多的钱,只要别人需要总是慷慨相送。2003年7月我刚毕业不久,大学舍友就打电话给母亲,希望母亲为她哥结婚剪几张剪纸。于是,母亲就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非常用心地剪了十几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类的新图案,用快递邮寄到济宁。后来,大学好友结婚,我送她礼物,没想到她收到礼物后说就想要几张我母亲的剪纸。于是,我就赶紧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在短短几天内,又剪了十几张精美的剪纸邮寄到东营。我现在“担心”一个问题:那么多同学好友,如果她们结婚时都想要母亲的剪纸,岂不把母亲给累坏了呀!
母亲从2003年以来每年都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每次她参加比赛都是载誉而归。2006年11月,她应邀参加青岛国际工艺品博览会;2007年赴韩国进行了为期一周“中韩文化”交流会现场表演;2007年8月,应邀到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比赛会场参展;2008年5月,她的《2008北京欢迎您》获水晶帆船二等奖,并被青岛档案馆收藏。截止到2017年,母亲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剪纸大赛金奖、银奖30多个。最令母亲引以为豪的是,2004年12月30日和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两天报道了她的剪纸生涯和以她为代表的宝山剪纸艺术。那一刻,我们全家人都感到了无上的光荣,因为上中央电视台是我们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是全镇人民的骄傲。当地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们,几乎一夜之间都知道宝山出了个剪纸名人。后来,她的事迹又先后多次被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予以报道。很多人慕名而来,向母亲拜师学艺,鉴赏并收藏她的作品。她创作的数十件作品成为外国客人到访青岛、胶南时的馈赠礼品,受到韩国、日本等众多外籍人士的喜爱。
目前,母亲已被吸纳为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当选青岛西海岸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西海岸新区巾帼文明促进会副会长,并入选青岛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胶南市“十佳女专业带头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青岛民间十大文化匠人等。这其中,母亲最看重的是青岛市级非遗传承人这一荣誉称号。
为了传承与发展传统剪纸艺术,她先后受聘担任区老年大学和宝山镇中心小学剪纸老师。2012年,宝山镇文化站为母亲专设了剪纸创作工作室,让其带徒传艺。几年来,她言传身教,带徒110多人。她经常跟我们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艺术,更好地把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王明香赠送给本栏编者的作品《虎震三山》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传承之路》:21项濒危技艺 × 18门绝美艺术 × 14大文化现场。从诸城派古琴的千年清音,到聂家庄泥塑的斑斓色彩;从石磨火烧的麦香记忆,到锔瓷匠人的金刚巧手。作者历时一年,用30万字+数百幅纪实影像,记录胶东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历程。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品。到孔夫子旧书网,走进“汪汪书苑”的店铺,全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