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前行之路。该纲要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三大属性”,并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和部署。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凸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为我们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方向。他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应具备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如同播撒在时光里的种子,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期盼的土壤中,才能绽放出独特而绚烂的花朵。当教育的犁铧划过时代的原野,它不仅翻起了知识的沃土,更激发了每个生命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践行人民最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一场让社会期盼与个体成长和谐共存的旅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谱写的生命诗篇。
在四川凉山的悬崖村,教师们用藤梯背起课本,将课堂架在云端;在浙江安吉,乡村学校以“自然教育”为特色,把竹林变成课堂、溪流化作教材。这些生动的实践,正是教育扎根人民需求、倾听大地心跳的生动写照。同时,还有一批退休和即将退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依然怀揣着教育的执念,用自己一生的积淀,在教育的沃土上继续深耕。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的需求,更是一场唤醒生命本真的修行。它不是塑造标准件的模具厂,而是唤醒灵魂的钟声;不是填鸭知识的流水线,而是点燃火种的燧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人民最满意的教育”如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既要有扎根大地的厚重,又要有翱翔九天的灵性。教育的终极奥秘在于,让每个生命在时代的土壤里长成自己的模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当代教育家孟国泰教授所率领的教育团队,通过张扬师生个性和激发教育热情与学习动能,提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等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发展了素质教育的新维度,让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更加贴近基层人民对教育的期盼。
站在文明长河的渡口回望,教育的真谛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从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到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顾明远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并为其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教育打破学科边界、校墙藩篱时,就能孕育出故宫文创般的跨界生命力。孟国泰教授善用祖先孟子的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出了“新教育、导育、自育”等教育理念,彰显出其守正创新的视野与格局。这些创新理念和实践,为教育的参天大树增添了新的枝叶,使其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果实。
教育者的修行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破茧成蝶。在全国五十多所学校践行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等理念中,我们见证了无数破茧成蝶的神话。这些学校通过系统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努力培养“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少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曾惊呼:“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下,广大教师应心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展现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风貌。他们应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共同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在此盛世之下,我们庆幸作为教育人赶上了这个一展所为的时代。让我们炬一枚红烛,尽一代蚕心,共同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诗颂曰:
红烛长摇星斗文,
冰心未许雪霜分。
千丝织得春蚕梦,
一片裁就学子裙。
已见桃夭垂硕果,
更将霞色染残云。
忽闻林下雏声啭,
始信微光可照君。
人物介绍
王德增,笔名心境的颜色,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供职于微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微山湖》文学艺术主编。著有散文集、诗集《心境的颜色》上下册。参与编撰《爱我微山》等书著多部。约五百篇散文、诗歌、游记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美篇【教师交流园地】【名人故居参观团】主持人,都市头条客户端编辑。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