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柱山》
作者:老未
朗诵:大梅
未到天柱山之前,对这座山的概念是模糊的。
在皖南,也许是因为有了黄山和九华山这两座名山的光环太过耀眼的缘故,天柱山的名字悄然黯淡了许多。
正是出于好奇,阳春三月,我随华东电力报社采风团走近了这座日渐名噪的皖公山。
清晨,天空飘起了小雨,掩去了昨日晚上喧闹的浮尘,潜山大地格外清新。
车出城门,连绵的山峦便浮现在眼前。山路蜿蜒,翠竹夹道,松杉哨立,不时有一两株桃花镶嵌其间,与灰白相间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推开车窗,一缕春风拥有着些许雨点打在脸上,凉凉的、柔柔的,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好雨袭人也惬然!
车停在山脚下,我们跟随团队步行上山,欲奔主峰。翻过一座山,才知道天柱山原来是如此博大、苍莽雄伟。导游小姐说,步行上山没有一天的功夫是不行的,何况我们这些山外来客,大多也都是心高气短,只好乘索道而上。
时近正午,雨渐大了起来。游人撑起了各种花色的雨伞,山上山下,竹林溪边,伞如花海,五颜六色,别有一番景致。同行的著名作家郑先生一句"有竹山不俗,雨中看妙山",把我们的游兴推上了另一种境界。
穿过青龙涧,来到主峰脚下,但见奇峰凌云,状人状物,鬼斧神工,似飞来、似衔珠、似宝月、似金鸡唱晚,似龙吟虎啸……我这才想起“皖公”古名的由来。你看,座座山峰无不巍峨峥嵘,雄浑厚重,就像无数伟岸挺拔的勇士巍然屹立,尽现阳刚之气。与之毗邻似能相见的秀丽俊俏的黄山、美伦美奂的庐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通往神秘谷的路上,处处断崖绝壁,怪石嶙峋,洞中有洞,洞谷相连。穿行其间,时而山重水复,步道断踪;时而柳暗花明,别开洞天。时攀、时钻,真是惊险迭起,又妙趣横生。及至顶峰,游人渐稀,同团有一红衣女士追随我们而至。郑先生不禁赞道,这才是天柱山顶最美最靓的一道风景!站在主峰上,放眼远眺,云雾茫茫,如在仙境。一株千年古松自峭岩绝壁而生,在风雨中傲然耸立,被称为"天柱松",我想这大概就是天柱山的精神了。
随着导游小姐的一声惊呼,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在飘渺的烟雨中,见一座山峰凸现,如擎天玉柱,直插云端。不须问,这便是天柱山的灵魂和脊梁——天柱峰了。未及驻足细看,一阵浓雾掠过,随即又海市蜃楼般地消失了。虽短短一瞬,足以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置身于此,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白居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那种惊天动地的博大胸怀。
越过奇峰幽壑,深谷中突起一陵,涧溪环绕,翠筱生烟,一座古寺端坐其上,这便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三祖寺。传说佛教禅宗三祖曾在此修炼说法,后合掌立化。自唐宋以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人对三祖寺更是情有独钟,留下许多精美诗词游记和摩崖石刻。
三祖寺的人文景观与天柱山的自然景观融为一处,相映生辉,远远望去,黄瓦红墙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晨钟暮鼓对吟于飞瀑流泉之畔。
天柱山,地灵人杰,贤达辈出。据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还是三国佳丽两乔、京剧鼻祖程长庚、现代章回小说家张恨水等古今名人的故乡。
如果说,昨夜春雨昨夜风,小楼听枕梦未成。那么,当我离开天柱山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身在潜山不知处,风光尽在云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