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穆
30年前的1995年4月,我跟随国家“九五”扶贫专家考察团,踏上了贵州这片土地。安顺的古朴、黔东南的风情、铜仁的秀丽、六盘水的壮阔、毕节的雄浑,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4月8日,我又与农工党中央社会咨询部严晓蒸部长等人,走进大方县,考察药材、茶叶、百里杜鹃、九洞天等。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是30年。
2025年4月8日,当我再次踏上大方的土地,感慨万千。大方地处黔西北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1400 - 1900米,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这里的地貌丰富多样,山地、丘陵、河谷错落分布,四大地貌区各有特色。气候更是宜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有着“十里不同天”的奇妙。年平均气温11.8℃,年降水量1155毫米,一年中近一半时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
30年前,基于大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我写了三个调查报告。利用海拔优势发展中药产业,像1000米以上高山产出的天麻,品质极佳;挖掘高山茶的药用价值;开发九洞天,完善百里杜鹃旅游设施。尤其是九洞天,当时考察时,我们从洞口发电站进入,赵副县长介绍那是水力发电厂,可却不见水、不闻声。下游2公里处的九个伏流洞口,每个洞口周围熔岩景观奇特。那时我就提议将九洞天作为旅游开发重点。
这次重回大方,县委统战部党派联络办的林刚先生热情接待了我。时间紧迫,8号上午,我迫不及待地前往九洞天。五个小时的参观,九洞天的变化让我惊叹不已。30年前,我们拿着手电摸索前行,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找路,只能低头慢走、抬头看天。如今,洞内灯光璀璨,道路平坦宽敞,阶梯整齐排列,处处是奇景。
九洞天景区全长23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位于乌江干流六冲河大方与纳雍两县交界处。6公里的河道上,箱形切割顶板塌陷,形成九个天窗状洞口,伏流明暗交替,构成了一幅集伏流、峡谷、溶洞、天桥等多种景观于一体的壮丽画卷。
一洞天“月宫天”是旱洞,洞内宽敞,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80米,钟乳石形态各异;二洞天“雷霆天”是天然洞内发电站,巧妙利用11米落差发电;三洞天“金光天”高大幽静,两岸石壁一光滑一布满彩色钟乳石;四洞天“玉宇天”由多个洞穴组成,钟乳石晶莹剔透;五洞天“葫芦天”形似葫芦的暗湖;六洞天“象王天”是相连的天生桥洞窗,地势险要;七洞天“云霄天”是大旱洞,可容纳数千人;八洞天“宝藏天”洞口窄高,阳光照射下水面光影变幻;九洞天“大观天”分三层,下层水洞与八洞天相通,中层有巨大天生桥,上层是立体迷宫,堪称举世罕见。2004年,九洞天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被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 。
除了九洞天,大方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30年前,大家挤在一间屋子,共用洗漱间。如今,高楼拔地而起,民居改建成不同档次的宾馆,满足了游客的多样需求。曾经考察时我正值壮年,如今已历经岁月变迁。而百里杜鹃和九洞天,也不再是过去的模样,它们直属毕节市管理,成立了单独的旅游行政管理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这次大方之行,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30年,大方从贫困走向繁荣,九洞天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相信在未来,大方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以更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