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剃头铺里的故事(散文)
作者:莫善贤
诵读:木子

邱师傅是老长安,今年已经七十又五了。身体还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站几个小时也没有倦意。他十四岁当理发学徒,那时是集体性质的理发店,当了二年不领工资的学徒。他记得,当学徒要先从磨刀开始,打石浆放到玻璃上,慢慢的磨剃头刀。练习剃脸毛,手臂上要吊一块重物,轻轻的动手腕而不动手臂。他的功夫是扎实的,可谓功夫了得。
在长安镇建设街他开了一个理发铺。别看这个理发铺没有广告牌,没什么特别起眼的地方,却是门庭若市,许多老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理发。邱师傅理发非常认真,还帮顾客剃胡子。这在许多大城市,这项服务已经没有了的。但社会上有需求,他依然操刀服务。经过他的剃头刀剃的胡子,要比胡须刀刨的胡子要好得多,舒服得多。剃胡子在理发中是最好的享受,现在理发店基本不帮顾客剃胡子了,邱师傅不仅帮顾客剃脸毛,还帮剃耳毛,这些都是技术活,已经没有愿意干了。剃头就是剃头,邱师傅甘之如饴,一直坚持下来。

坚持这样的服务。经他理发的大人小孩不计其数,有口皆碑,都赞扬他理得好。邱师傅理发,十五元理一个头。来者不论职位高低,亲疏关系,一律排队。这里的客户有农村来的,有县城里来的,有领导干部,有平民百姓,大家都平等,约定俗成,都会老老实实的排队,已经养成了习惯,大家都觉得这样好。
邱师傅是慢脾气,认真的理好每一个头,只要你坐上那张理发椅,他就会对你负责,一定让你满意的离开这张理发椅。说来也是,他这张理发椅至少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小时曾经坐在这张理发椅理发的小孩,有的现在也当爷爷了。

到这里来理发的人多是老人,有人甚至从百里之外的柳州赶来这里理发。理发者,非理发者聚在一起,也喜欢在这里谈天说地,聊家常。这次清明节,我回老家挂亲,住了一段时间。在这个理发会客厅,着实体会了家乡老人的心态、心情。
贾平凹在《暂座》小说中记录了妇女的的心态。我在这篇短文里重要记录老人的心态。老人们经常喜欢说的话题是健康。谁谁得了脑血栓,谁谁得了高血压,谁谁因病走了。话题非常接地气。很少谈及俄乌战争,谈及天下的大事,说的都是家常事身边街坊朋友的事。谁家的孩子因为赌博拖累了父母,个案还不少。谁家的老头死了老婆,又续了弦,……。家常事也有家常事的味道。能够使人思考。怎样的对待人生,怎样的对待生活。
谈话中说的比较多的还是喝酒。家乡有喝酒的习惯,但是一些人因为喝酒送了命。说来也奇怪,这里人很喜欢喝酒,在谈话中都说到喝酒的坏处,少有说到喝酒的好处,既然有那么多坏处,还是有人拼命的喝。对于酒,家乡人那是又爱又恨。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作者简介】莫善贤,广西融安人,现居广州。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出版《阅读名片》《七蒂莲花》等七本诗集。诗观:生活里有诗,诗在生活里。著作: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上下册)、(70余万字),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手机写作。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履历和心路历程。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高级经济师,诗人、作家、书法家的过程。书中《知青生活》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与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知青生活》篇章在《晓犁文化传媒》文学平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连载刊登。

【朗诵简介】木子,现为天津老年人大学学员,文化志愿者。喜欢朗读,愿用声音传递人间真情,传播正能量。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