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解读第五十六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作者:憨子(刘彦强)
提要:
本章重点说明人如何修养以达到“道”境界,达到“道”的境界的智者的表现。这当然首先是对国家统治者说的,但也是对普通人说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人生哲理。可以概括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③;和其光,同其尘④。是谓玄同⑤。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⑥;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即聪明的人不多说话,爱说长论短的人不是智者。知,智,知者即智者。②、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其贪欲的孔洞,关闭其腐化的门径。兑,古义有穴、蹊、通的意思。③、挫其锐,解其纷: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④、和其光,同其尘: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和,和合、和谐;同,混同、保持一致。⑤、玄同:玄妙齐同,指“道”。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亲”、“疏”、“利”、“害”、“贵”、“贱”,这些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亲近;使……疏远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译文]
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是智者。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穴,关闭住情欲的门径。挫去自己的锋芒,消解与人的纷争,和合自己的光耀,融入他们的世界,这就达到了深奥的“道”。达到“道”境界的人,对他不可能亲近,也不可能疏远;不可能利诱他,也不能伤害他;不可能使他高贵, 也不可能使他卑下。所以他就能为天下人所尊重。
【解读】
本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老子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有智慧的人不轻易发表意见,爱发表意见,指手画脚的人不是智者。我们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是对执政者写的社会治理之书,所以以执政者为对象,这个层次的两句话可以理解为:好的执政者不轻易出台政策要求民众这样那样,爱出台政策,要求民众干着干那的,一定不是一个好的执政者。
第二个层次,老子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智者,也就是智者修身养性的六点原则。这就是智者塞堵住自己嗜欲的孔穴,关闭住欲望的门径。挫去自己的锋芒,消解与人的纷争,和合自己的光耀,融入大众的世界,这样就能达到深奥的“道”的境界。如果把修养的对象看成是执政者,老子是教育执政者应该堵塞贪欲的孔道,关闭私欲的门径,保证自己不腐败堕落;收敛的自己任性的锋芒,消解与民众之间的分歧,做到与民众的一致;和谐自己与民众的思想光芒,融入民众的世界,让民众认同自己。这就是把握了深奥的治国之道。
第三个层次,老子告诉人们达到“道”的境界的人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这样的人,别人对他不可能亲近,也不可能疏远;不可能利诱他,也不能伤害他;不可能使他高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他就能为天下人所尊重。把对象换为执政者,老子是说掌握并坚持深奥的治国之道的执政者,谁也不能与他套近乎,谁也不会被他疏远;谁也不可能用利益诱惑他,也不可能污蔑伤害他;谁也不可能抬高他让他脱离民众,也不能通过什么方式让他变得低贱而让民众抛弃。这样的执政者永远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
在本章里,有两个词的意思必须强调一下。
第一个词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里的“其”这个词,对它是代词是没有疑义的,但这个“其”代表谁,过去的专家们多认为是第三人称“他”或“他们”的代词,结果就导致语焉不详,或对这一个层次的解释前后矛盾。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六种行为都说的是个人修养,因而这里的六个“其”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且都是代词动用形式,即“使自己如何”句式,代表的是能够达到“玄同”境界的修养者本人怎么办。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大多数专家们对这一段的解释翻译是错误的,至少有部分是错误的。
第二个词是“和其光”中的“和”。前面已经两次出现“和”这个词。第四十二章的“冲气以为和”的“和”是和谐统一之意,是指阴阳二气也即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第五十五章的“和之至也”与“知和曰常”之“和”,都是指恰当的处理好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统一。本章的“和其光”之“和”是指使自己的光与众人(民众)的光和谐统一起来,也即正确的处理好自己与众人(民众)的关系,从而使自己融合于众人(民众)的世界中(即“同其尘”)。三个“和”是内涵一致又层层递进。不过本章更强调的是个人如何修养,特别是执政者的修养。很多专家将这里的“和其光”解释成为“收敛”、甚或降低自己的光芒,以便使自己“隐藏”于众人的光芒之中,把自己混同于普通民众。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通过无原则的从众方式保全自己的权谋,当然谈不上“道”的境界,更不是“玄同”。
将老子的这一章高度概括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也是做人处世的原则,那就是“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说到通过修养达到“玄同”大境界的人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不会为其利诱伤害,有一个榜样很值得学习,他就是早期的共产党领导人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瞿家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河上有桥名觅渡桥,瞿秋白就是从这个觅渡桥过河开始他的觅渡之路的,并且直到36岁就义之时他仍在觅渡。
他的觅渡,不仅仅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觅渡,也是为自己的心灵觅渡。
瞿秋白本是一介书生,不是舞枪弄棒的豪杰。他在上海大学讲课,在黄埔军校讲课,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满窗台,很多学校教师也挤在学生中听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他的文才折服了整整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却在风云变幻中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柔弱的书生肩膀,挑起了率领全党前进的重担,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方针,使党重新崛起。但很快,他被自己的人无故打倒。他没有抱怨,而是继续着觅渡之路。
他被排除出党的领导岗位之后来到上海,转而为文,短短的几年时间译著竟多达500万字,这在当时的所有文人之中无一人能及。鲁迅、茅盾、郑振铎等这些文化巅峰人物都对他钦佩有加。他们夫妇到鲁迅家中,鲁迅夫妇将床铺让给他们自己睡地板,他牺牲之后,鲁迅感叹的对人说:《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他应该知道他的文化价值,应该在书斋里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他目睹人民煎熬于水火,国家积弱频于灭亡,他呐喊一声跃向黑暗,他想燃烧自己的身躯为中国社会照亮前进之路。
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忠臣就有多少叛徒,有多少君子就有多少小人,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专门锄奸的政治局委员顾顺章,一被捕就立即投降,类似的叛徒还有很多,但瞿秋白偏以书生的柔弱之躯扛起了压顶的泰山,抵制位及极品的利诱。蒋介石听说抓住了瞿秋白,急电秋白的黄埔门生宋希濂处理此事,宋希濂执学生礼甚恭,为老师治病,秋白答曰:“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一个修为达到“玄同”的人,他已超脱了生死利害,亲疏贵贱,获得了无比的坚强与从容,这是靠感情的倾注与肉体的耐受无法达到的。蒋介石无奈,遂下令枪决。秋白坦然行至刑场,席地而坐,令敌开枪,没有丝毫的畏惧。
他的一生,就是“塞兑闭门、挫锐解纷”,与民众“和光同尘”的一生。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人们也许会将他看成是李大钊、秋瑾一样的烈士,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等人不也就是个从容就死么。但他不,他依然觉得自己渺小,他还要继续“塞兑闭门、挫锐解纷”,用显微镜将自己仔细地解刨,寻找光明下面的暗淡,揭示花果树下的阴影,于是就有了《多余的话》。他的《多余的话》真是“多余的话”,这让世俗的后来者,还有别有用心的阴谋者有了攻击他的“依据”。但这情况他也许是很清楚的,或者他根本就无暇顾及,因为他是“玄同”的“道者”,已经超脱了利害、贵贱思维。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现实中有多少人挖空心思的为自己涂脂抹粉,极力的隐恶扬善,特别是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不仅自己这样做,甚至利用权力强制别人为他隐恶扬善。别人至多是将自己的人生投入革命,而他还把革命投入自己的人生,以革命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一部分。
千古烈士唯一死,留得身前生后名,这样的人历史上成千累万,但面对死亡还要解刨自己的灵魂,并将解刨结果告诉后人以便他们更好的修养灵魂,一如他在《多余的话》中嘱咐将自己的身体交给医院解刨,以便后来的医者更好的治病救人,他是千古唯一的一人。
惟其如此,瞿秋白是老子颂扬的真正达到“玄同”的人。
2024年5月22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