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学宫求学记一束
郝宇铭
(90岁,79岁入党)
闲暇时间,随手看到范敬贵先生回忆之作《母校银杏树》,写到1961年,在今天的孔庙中求学经过,那时,学校名称叫“宝应县实验小学”。不由得想起我在七十年前,1952年就在宝应学宫,当时也叫夫子庙,求学一事。
1952年夏天,正是力争上游,百废俱兴之时,教育科科长高月楼同志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各乡算是有了中心小学,其他东南西北几个大一些村庄也有了两三个班小学,许多村庄均无学校。当时为了迅速普及教育,就在宝应学宫办起“宝应县初级师范学校”,收录两个班学生,同时收了4个班“速成班”,学制一年,目的是快出新苗,服从需要。后来才知道报名时,目测合格,口试过关,就写好条子分配工作,分配了几百人,那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条件。招生条件年满18周岁,我当年16岁,个子高一些,也就
报了名,上“速成班”。就在宝应县最高学府孔庙里面求学啦!
宝应初师当时大门在朱家巷小新桥路北面的最南面,座西面东。由于当时缺少条件,学校就办了一年,就匆匆下马,一切都是急急上马,匆匆急用,一切的一切都是快马,快马。师范班两个班急用,下一年直接搬到高邮师范。速成班教室是借用老民居,东一处,西一处,抗大形式,克服困难。甲班班主任潘大白,教语文,乙班,丙班数学老师是徐老师,我们丁班没有地方,最后只好就在学宫大殿上。当时学宫里面到处拆洗一空,大概就是因为大殿太高无法拆迁,空空荡荡的,西头半边是办公室,我们丁班就在东边半边,班主任金尚志,数学老师朱耀华,历史老师问积锟,我原来12岁读六年级时,历史就是问老师。丁班班长是马鑫城,我和他相处一生。后来做几十年文教局局长的宋雨亭就坐在我后面一个位置。学桌也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领导同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更是急急忙忙,食不甘味,终于,找到了出路,没有大拆迁,平整了后面一大筐地方,要盖四个教室,平整土地,丈量,放样,打根脚。
这时候,来了问题,几十万砖头在西边大运河里,好不容易接好关系,把砖头船挪到西边多子桥西头对过
码头,就是没有人搬砖头。最后,教导主任刘轶群等领导同志决定:动员群众,组织学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几百学生,排成长龙,传送砖头。开了动员大会,一致出发,立即行动。一切按组织就绪。
下午,提前上课,两节课后,立即搬砖头,大约,一个星期,砖头搬完了,新教室成功了。有的同学手被砸破了,不下战场,坚持上工。脚砸破了,不下战场。有时候,要求连晚劳动,干到很晚,不能够保证工人明天使用,不下战场。有的时候,人数不够了,有的人要跑几步才把砖头传到下一个人手上,还信以为乐。
当时有的才子佳人,没有劳动过的人,带着手套也要站在长队伍中,从左边人手中接过两个砖头,传到右边人手中,就这样每天传几万砖头。好多动人事迹,感人至深!大家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这是一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课堂,这是73年前的事情啦!
虽然,读书一年,新学校成功了,他给后来的20多年提供了方便,我们也高兴了。新学校后来终于又被拆迁盖成新的大楼了。我们速成班说好是一年毕业,出发,上工作,我17岁就到陶林区周戚庄小学上班工作啦!后来又是高邮师范轮训班,扬州师范函授班,不断学习,发扬向老爸爸学习背诵几十篇古文的刻苦精神,才完成“宝应县曹甸中学”30年教学任务,才完成一生44年工龄任务,最后79岁入党。
周戚庄小学一开始,3个复式班,连我4 个老师,我们初小一人保证一个班,每个班两个年级,动静搭配,每堂课都是两个年级作业,就这样,匆促上马,马不停蹄,一直教了两年。别提了,那时,还有不少教单班的呢!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学校呢!
七十多年过去了,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现在是那么多高楼大厦,那么多摩托汽车,那么多先生学生,多么幸福啊!
郝宇铭简介:郝宇铭 近几天新作, 90岁,79岁为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老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退休后为淮安市清江浦区府前诗社顾问,淮安市建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最先建议者,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期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十二年,被聘为编辑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原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十年73岁到85岁。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连获两届江苏省诗词协会、毛诗研究会的毛诗理论竞赛优秀奖。2022年获评“江苏省书香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