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野涧(陕西)
斗米折腰处,茧手刻春秋
钢筋为笔,写尽半世矮檐愁
图纸千张幻梦,墨线一根枷锁,
卷尺量白头
安全帽下泪,混着水泥流
五更月,三更雪,几时休?
工棚酒冷,犹记妻儿望穿眸
新纹又爬额角,旧袄再裹风霜,
青春葬高楼
茫茫人海里,浮沉一沙鸥
苔阶埋雪锁寒宵
风啮残垣,蛛冷结空绡
冻骨虬枝悬玉鞘
孤城欲堕夕阳腰
指隙流光惊梦老
剑锷藏锋,烈酒淬心烧
岁月当歌洒然笑
输赢谁又知多少?
水影展开黎明的绣绷
柳枝将晨雾捻作桑丝
整条玉带河突然亮出银针
把飘落的桃瓣
绣成衣领的云纹花枝
可曾见
东风拆解的绣样里
每帧都藏着
未收尾的针脚
新愁是根倒勾绣针
总在挑破
晨光绷紧的绢帛
直到朱鹮从水面
衔起一绺
浸透月光的丝线——
看
所有涟漪都在走针
卵石是镇绢的绣墩
麻鸭用喙尖
理着暗花的纬丝
水影在分拣彩缕
柳枝蘸着雨点
描摹《秦巴傩面谱》的纹脉
忽然整个春天都俯身
用西乡剪纸的弧度
修补图案的疏缺
可触到
雨丝锁边的轮廓上
每处都留着
指尖的温度
而旧梦是个恍惚的绣娘
任锦鲤偷走
金线的线头
待月亮提起
这幅未完成的绣卷——
瞧
万物都在落针
青苔在织补石阶的绽线
睡莲正将倒影
刺成双生的并蒂

《水影羌绣》赏析
这首以传统刺绣工艺为脉络的现代诗,将自然风物与人文技艺编织成一幅流动的锦缎。诗人以陕南水乡为绣绷,在时空经纬间完成了一次东方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一、针法转换的视觉革命
全诗将绣娘工序解构成自然意象的语法:晨雾捻作桑丝(分线)、玉带河亮银针(穿针)、涟漪成走针(绣法)、卵石变绣墩(工具)。这种跨介质转换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摹写范式,使刺绣动作成为自然本身的呼吸韵律。麻鸭理纬丝、睡莲刺并蒂等反逻辑搭配,实则是通过陌生化语言重构视觉认知。
二、时空并置的文化编码
诗中暗藏多重时间维度:黎明绣绷与月夜收针构成昼夜轮回,东风拆解旧绣样与春雨修补新纹样形成季节更迭。空间上则叠印着水域倒影(物理空间)与傩面谱纹(文化空间),西乡剪纸的锐利弧线突然介入水面柔波,完成非遗技艺的立体拼贴。这种时空褶皱恰似刺绣中的"套针"技法,让不同时空的丝线相互咬合。
三、工艺哲思的生命隐喻
"未收尾的针脚"与"未完成的绣卷"构成存在主义注脚——新愁是倒勾绣针的痛感,旧梦是恍惚绣娘的失神,暗合海德格尔"被抛入世"的哲学意味。当月亮提起绣卷的瞬间,青苔织补石阶绽线的细节,揭示出东方美学特有的修复性世界观:万物都在进行永恒的织造与修补,生命本身就是未完成的杰作。
该诗突破传统地域写作的窠臼,将羌绣工艺升华为认知世界的元语言。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诗人用针脚般的文字刺破消费主义的绢帛,让每个词语都带着指尖的温度,在文化记忆的纬线上绣出新的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