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莫如天地德
文/沈亚春
有一个至珍至宝的东西,若云其贵,虽千金不易;若云其得,即唾手可得。这就是“德”!有这样几个字谜,谜底都是同一个字:“两人年四十,一心团结紧。”“人人立志,心怀四化。”“二人一心,四处纵横。”“备字有,飞字有,操字也有。”这些字谜都紧扣一个 “德”字,十分巧妙。前几条都可看做拆字谜,“德”字拆开来,就是双人旁,十字头,心字底,横目身,一短横。字形拆开后,附以“同心”、“立志”、“有为”之意。第一条“两人”指双人旁,“四十”指德字右边高上的“十”、“四”,“一心”指右下方的部分。第二条带有会意的特点,双人旁意为很多人,“心”字上是“四”字,暗含“四化”之意。第三条“二人”指双人旁,“一心”居“德”字右下角,“四处”含“四”字,“纵横”指“十”字。最后一条涉及文史知识,其中“字”是双关义,是汉字的“字”,又是名字的“字”。古人的名字有名、字、号之别,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之说。如杜甫,名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这个谜面中,提到了三个人,“备”指刘备,“飞”指张飞,“操”指曹操。这三个人的字中都有一个“德”字,分别为玄德、翼德、孟德。德指的是德行,是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人们对德有着发自内心的称羡与敬重,在讲到如何做人时,都会说要讲良心道德;谈到对某人的评价时,也总会把其道德品质,即“人品”放在首位;对自己尊敬的长辈,都以德高望重来称美;对所鄙弃的渣滓,也都目以“道德败坏”。德的含义其实很多,有“道德”,指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有“品德”,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德行;有“德行”,指一个人外在的道德和品行;有“德性”,一个人内在的品行与性格;有“公德”,指在公众场合符合社会要求的表现;有“私德”,指在个人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有“功德”,指对大众造福的行为;有“德心”,指仁义之心;有“职业道德”,指从事职业工作所遵守的规范。在诸多概念中,“道德”是最宽泛的上位概念,它源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如果说《周易》是本天书,那么《道德经》就是一本神书。这本书堪称智慧爆棚,文字又极其艰涩深奥,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屡遭变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先后出现了《道德经》和《德道经》两个不同的版本。两种版本都包括《道经》、《德经》两个部分,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孰前孰后相反。传统的版本《道经》在前,“道”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及规律,它先于宇宙万物,又充溢于宇宙万物。我们可以这样看,“道”如同数学模型,和通常的数学模型不同的是,道不是从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定理、公式,而是指令宇宙万物按照它的意志构建模型。这有点“意识决定论”,不过它不是真正的意识决定论,只是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这就是说,“道”如同一位导演,宇宙万物则是“道”的表演形式。“道”是为纲,“德”是为目;“道”是为体,“德”是为用。《道德经》的这种编排顺序很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逻辑,也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德道经》则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更加重视德的社会意义,它在逻辑上,由“德”及“道”,由显及隐,应该说更倾向于引导人们去探索和掌握宇宙的本质。版本一分为二,精髓合二为一,它们各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至于排序,还是以《道经》在前为宜。人们接受事物,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习惯,我们没有必要去破坏既有的秩序。架设“道”的天线,然后用上天的纶音指示我们的生活与劳作,构建德音孔昭的社会,不亦乐乎?况且,把说惯了的“道德”换成“德道”,是否让人总会听成“得道”,岂不是要“鸡犬飞升”了?

沈亚春,男,汉族,籍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二中退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联作品散见于湖北省楹联专辑,黄梅县诗联专刊。教学论文《把脉职业班主任》《炫耀》《智者的谎言》等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