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齐云山,扎营徽州古城》王红军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正是大自然展现其最为丰富色彩的季节。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时节,我们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那充满古韵的徽州古城,以及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齐云山、新安江、雄村、潜口古民居等五处著名景点。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古老文化的探索,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
16号的夜晚,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如同一条巨龙,在夜色中蜿蜒前行,穿越着城市的喧嚣,向着心中的圣地进发。夜深人静,当大巴车缓缓驶入天柱山高速服务区时,已是凌晨两点。按照高速规定,此时正值车辆限行时段,我们便在服务区稍作休息。同行的伙伴们,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则静静地欣赏着窗外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旅行景区的期待。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车厢,我们再次启程。进入安徽境内,一座座隧道如同时间的走廊,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空间。清晨的阳光洒在齐云山的山巅,仿佛一层金色的薄纱,将这座道教名山装点得更加神秘莫测。齐云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其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却让人叹为观止。
齐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供奉真武大帝,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齐云山道教沿革全真派,为皖南道教名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直到唐朝,齐云山的道教、佛教活动才开始兴起。唐朝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唐朝后期,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仙山之一,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齐名。这座隐逸于皖南山水间的道教名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静静地伫立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距离黄山市区仅33公里,海拔585米,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对其青睐有加,御封其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这座山由中生代晚白垩纪的陆相红色岩系构成,位于断陷盆地中,岩性强弱相间,岩层倾角不大,垂直节理丰富。在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下,高温多雨,红岩经过风化和流水的割切与散流冲蚀,形成了独特的“丹霞地貌”。

齐云山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九座山峰组成,风景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分为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以奇山、秀水、怪石、幽洞著称。
整座山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山中还有幽洞18个,飞泉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等景观,享有“黄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誉。

我们一行8人,选择了徒步登山的方式,去感受那山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而肥肥和其他21人,则选择了乘坐缆车,以另一种方式去领略齐云山的魅力。沿着古色古香的登封桥,我们踏上了登山的道路。一路走来,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海天一望亭,一座座凉亭如同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

登上望仙楼,齐云山的售票处便映入眼帘。肥肥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仿佛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进入景区,我们先参观了洞天福地遗址,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梦真桥,这座桥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是休宁县求学考试、好梦成真的地方。
站在望仙台,回望齐云山,那丹霞地貌的壮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山下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白墙灰瓦,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继续前行,参观了玉虚宫,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我们又登上了左边最高的山峰,轻松地登顶了585米海拔的齐云山。山顶周围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我们转到了疏秀亭和插剑峰,欣赏着山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方腊寨,而是选择乘坐索道下山。缆车在空中缓缓前行,我们如同飞翔的鸟儿,俯瞰着脚下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下午,我们随肥肥前往徽州古城,参加第二届帐蓬节,并在此扎营。到达古徽州城时,最佳地点已经被其他户外团队占据。我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来到了徽州府西侧巷弄D区的地点。在驴友们的互相帮助和学习下,很快大家都搭建好自己的帐篷。帐篷五颜六色,如同盛开的花朵,将古城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徽州古城,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下午四点,八方来客络绎不绝,他们或是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或是驻足观赏那些古老的建筑,或是与当地居民交流,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活动组织者提供了大量的运动用品作为抽奖礼品,接下来的舞草龙、跳钟馗等活动表演更是让古城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和观海、Wo随心动一起,喜欢探访古巷幽深,体验徽派民居的独特魅力。在徽州古城里,我依次游览了雄伟的许国石坊,感受其八角形的独特魅力;漫步于斗山街,穿梭于徽派建筑群中,体验古徽商的生活气息;探访徽州府衙,回顾古代政治中心的庄严;在陶行知纪念馆,深入了解徽州教育文化的精髓;驻足新安碑园,欣赏碑刻艺术之美,登上太白楼,追忆诗仙李白的足迹;攀爬古城墙,俯瞰瓮城全貌,想象古战场的壮烈;最后,在叶氏贞节坊与黄氏孝烈之门前,沉思徽州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这一游,让我深刻领略了徽州古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

因帐篷节我与徽州古城结上了缘,不仅可领略千年徽州的深厚底蕴,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徽州美食。在这里,徽州馃的香脆、苞芦松的绵软、秤管精的独特、豆腐老鼠的滑嫩、豆豉的醇香、冬瓜饺的清新、冻米糟的甘甜、芙蓉糕的细腻、葛粉圆子的Q弹,每一种美食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漫步徽州古城,似乎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宁静与悠闲。当疲惫的脚步需要歇息,不妨登上城楼,泡一壶黄山的香茗,搭配各式徽州小吃,静观天边云卷云舒。在这里,古城的神韵与魅力尽情展现,每一刻都是值得珍藏的时光。徽州古城,等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一场别样的心灵之旅。
我们与当地居民交流历史典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厚重历史。一直转到华灯初上,我们才回到营地。当晚,我余兴未尽,邀请心动去歙县县城欣赏夜景,但他感到有些疲惫,只好作罢。我们便返回了营地落宿。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脸上,我便从睡梦中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了一眼窗外,天色尚早,但已经有了朦胧的亮光。我迅速地起床,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往此次旅行的第三个景点——雄村。
雄村,这座4A级景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这里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距离著名的黄山仅50公里,拥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新安江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依村流淌,为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走进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四世一品坊、竹山书院、大中函坊等古迹,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村庄曾经的辉煌。其中,竹山书院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品大员曹振镛的私家书院。据资料记载,这里共培养出了330个进士、54个举人,走出了5位一品大员,其中曹振镛更是三朝一品,堪称现今的“总理”一职。
除了竹山书院,雄村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中美合作所,这个国民政府时期第一个特种技术培训班,在这里培养了8000多名抗日青年干部。雄村庆生班,曾为乾隆皇帝祝寿过,出生在这里的王茂英更是满清财政大臣,他的名字甚至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而主持《四库全书》的曹文植、中国贸易宗师王真,也都出自这座小小的村庄。
漫步在雄村的小巷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古老的建筑、悠扬的江水、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流连忘返。近中午时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雄村,继续我们的旅行。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领略了文化的魅力。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它们留下的痕迹,依然让人心生敬畏。我深深地被这座村庄所吸引,也为自己能够来到这里,感受这份历史的韵味而感到庆幸。
行程第四站,我乘船驶入魂牵梦萦的新安江,这徽州大地的母亲河,古徽商的黄金水道。十里画廊徐徐展开,两岸青山相对,金秋时节,虽不见油菜花金黄点缀,那层层叠叠的绿意却依旧沁人心脾,宛如一块块巨大的翡翠,在秋阳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居民们世代栖居于此,与这青山绿水和谐共生,享受着这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与安详。
游轮缓缓前行,划破江面的宁静,恍若穿梭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我不禁想起诗仙李白曾在此流连忘返,留下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赞叹。新安江的清澈,曾是它最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如今工业的浪潮席卷而来,即使是这条母亲河也未能幸免。轻微的污染如同岁月的痕迹,在它原本清澈的肌肤上留下了印记,绿藻丛生,虽不至于破坏整体的美感,却也让它失却了昔日“明镜”般的澄澈。
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我们停靠了三个各具特色的站点。第一站,悠扬的黄梅戏曲调在江面上飘荡,那婉转的唱腔,如同新安江水一般柔美,诉说着徽州大地的风土人情。这曲调,承载着多少徽州儿女的乡愁与记忆,每一声都仿佛在轻叩着我的心扉,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爱意更深了一分。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一棵千年香樟树下。这棵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树,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亲自封赏过的,它见证了徽州数百年的风雨变迁,也见证了徽商的兴衰沉浮。抚摸着那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感受到徽商们当年沿着这条黄金水道,将木材、布匹、文房四宝等商品运往杭州、苏州、扬州等地的繁华景象。这棵古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承载着徽州人民的智慧与坚韧。
最后一站,九龙冰谷的冰雕世界,则带给我们别样的震撼。晶莹剔透的冰雕,在灯光的映照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童话世界一般。这冰雕,如同新安江的另一种面貌,在寒冷中展现着它的坚韧与美丽,也让我联想到徽州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保持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新安江,这条流淌着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河流,它不仅仅连接着江浙的苏州、杭州、扬州,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徽州人民心中永远的牵挂。在这金秋时节,我沉醉于它的美丽,也感慨于它的沧桑。愿这条母亲河能够永远流淌下去,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告别了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带着几分不舍,肥肥又领着我们来到了潜口民宅,这座被誉为5A级徽派建筑典范的古老村落。这里没有门票的门槛,却需要提前预约,仿佛是在提醒着我们,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
踏入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座老宅静静地伫立着,虽然已无人居住,却依旧散发着岁月的光辉。院落广场中央,一座戏台巍然耸立,定时上演的黄梅戏,婉转悠扬的曲调,如同穿越时空的精灵,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徽商时代。戏台两侧,摆放着精致的根雕、飘香的茶叶、古朴的砚台,这些充满徽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其中,每一处都是绝佳的取景地,按下快门,将这古风古韵定格成永恒。
看着这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我不禁心生向往,甚至萌生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徽派宅院的念头。在安徽,4A、5A级景区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有人说,“看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去潜口”,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潜口民宅的独特魅力。

潜口民宅分为“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可惜我们前往的那天,“清园”正在修缮,只得暂且错过。而“明园”,则像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博物馆,将十余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宛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的明朝。
“明园”中,石牌坊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徽州人对道德和功名的追求;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用宅、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例如,乐善堂,或许曾是一位富商大贾的宅邸,取“乐善好施”之意,彰显了主人乐善好施的品质;而苏雪痕宅,则可能是一位文人墨客的居所,苏雪痕,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才子佳人的时代。
从潜口民宅出来,为这次安徽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那份对徽州古建筑的喜爱,对徽州文化的向往,却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中。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江苏民协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