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关青海花儿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作者:明月
青海花儿是青海高原上生长的一朵美丽的花朵,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盛开一朵鲜艳的奇葩。它以曲调多样,旋律优美,流畅动听,又能深刻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为特点,深受青海人民的喜爱,也使我痴迷于其中,流连忘返。但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花儿的音像光碟编辑出版和视频编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写此文,就是想谈一些我个人的粗浅看法,提出来供有关花儿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们研究参考。
一.关于花儿的曲令的命名和分类问题
关于青海花儿曲令的命名,有关专家认为:一是以歌词中的衬词命名,如《白牡丹令》、《水红花令》、《尕阿哥令》等等,演唱过程中都含有曲牌令的衬词,这种衬词插在一首花儿的中间或放在一首花儿的末尾,比如《沙燕儿绕令》,衬词就在词句的中间:“松柏树长在个(沙燕儿绕)高山上(沙燕儿绕呀),枝叶俩搭了个(绕三绕来吧)凉棚”。还有《依呀依令》、《三啦啦令》等,衬词都在唱句中间。而《尕马令》衬词就在每一段词句的末尾:“好一座青山雾拉了(好花了来哎呀),尕马上我丢了盹了(尕马儿拉回了缓来呀…),但大多数花儿的衬词都在句尾。二是对人物事物的称呼命名如《尕姑舅令》、《尕阿姐令》;三是以地区、民族命名、如《循化令》、《撒拉令》、《马营川令》、《保安令》等;四是以职业命名,如《脚户令》等等,举不胜数。但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曲令的命名还是有些混乱。例如:《乖嘴令》又叫《东乡令》,《大通令》又叫《老爷山令》,《碌碌山令》又叫《溜溜山令》,《保安令》又叫《尕连手令》,《沙燕儿绕令》又叫《三牙儿绕令》等等。这种曲令的混淆往往给初学者造成了模糊概念,常常会问:这倒底属于那一种“令”?虽然花儿在长期的演唱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区、民族、口音的不同,或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唱法,但把同一种唱法归类为不同曲令的命名,我认为是不妥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老爷山令》的唱词是:“老爷山上的老爷庙,越修者越玄妙了。衣裳披上了送阿哥,越送者越难心了”。这种唱法在吉狄马加主编的《青海花儿大典》里被命名为《老爷山令》,而在我看过的有关音像光碟里,却被命名为《大通直令》,唱法完全一样。
青海花儿曲令的命名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命名是否准确。如:《棉蛋蛋令》被误命为《棉旦旦令》。因为大家知道,青海花儿的特点是传统爱情花儿,其内容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它把男女间情爱的感觉以不同的手法描述到了极致,“棉蛋蛋”所指的应该是两性之间情感交流的体验,而“棉旦旦”就不可理喻了,而“旦”是指时间,是天亮时分,是早晨,或指一元之始“元日”。另外特指京剧里的旦角。
此外,我认为青海花儿的命名应该和地方曲艺、民间小调的名称严格区分开来。
几年前,我打开电脑,在酷狗音乐网上搜寻青海花儿,有180多首花儿映入我的眼帘,但仔细一看目录名称,在抽查一些听一听,让人大跌眼镜,其中大有鱼目混珠的感觉,什么《沙娃泪》、《索菲娅诉苦》、《马五哥与尕豆妹》、《尕老汉》、《打搅儿》、《挖虫草》、《孟姜女哭长城》都冠以青海花儿、甚至连陕北民歌《大拜年》也上了青海花儿榜单,堂而皇之的被冠以《阿宝一大拜年,青海花儿,冬冬通讯社的标题》,而唱腔纯粹是陕北民歌调,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正式出版的花儿碟盘上,也把民间曲艺,民歌小调录了进去,如《肝花儿拔掉了心留下》花儿光碟里就象录进去了《搬船调》和《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民间小调。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省份,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地方文化艺术,如青海地方曲艺《平弦》、《乐弦》、《贤孝》;青海的宴席曲“酒曲”、民歌小调,社火秧歌调等。而青海花儿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民歌,有它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是以情歌为主要内容,以特有的曲令衔钢携领的山歌,它不同于青海地方曲艺,不同于宴席曲_酒曲,也不同于民间民歌小调。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由于花儿(也称少年)是情歌,过去的人称它为野歌,所以在家里是不能唱的,甚至在庄子里都不能唱,有一首花儿就是证明:“花椒树上你嫑上,你上是刺针儿扎里。庄子里到了你嫑唱,你唱时老汉们骂里”。而地方曲艺、宴席曲、某些民间小调,在任何热闹的埸合都可以唱。
以上我讲的是花儿命名的条件规则,现在再讲讲花儿的曲令限定。花儿的曲令限定犹如格律诗词中的词牌名称限定一样,是由特定的名称,特定的字数,特定的音律和韵角限定的,在近体诗词牌中有:“沁园春”、“念奴娇”、“满江红”、“水调歌头”、“鹧鸪天”、“忆江南”等多种词牌,在花儿里也有“直令”、“上山令”、“河州大令”、“憨敦敦令”、“三闪令”、“小六莲令”等等,据统计各种不同的花儿令大约有三百多种,仅青海就有二百多种,而每年花儿擂台赛上歌手们唱的也就十几种调儿,且以多种不同唱法的直令为主。当然花儿的字数限定和转唱限定比较宽松,歌手们可以应情景不同加以加减调整,同一首歌词也可以用多种唱法转唱。而地方曲艺、宴席曲、民歌小调,有它独特的风格和内容,也没有用花儿的曲令命名,所以无论是在正式出版的音像碟里,正式非正式的花会演唱中,或在近年流行的视频编辑中都不应该收录进去。如果不负责任的放进去,其结果就是混淆视听,误导民众。只可惜,直到现在,有关方面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拿我昨天打开的视频来说,上面仍是错误百出,如:玫瑰花开198制作人制作的视频中仍把《沙娃泪》叙事民歌标以青海花儿,看以下截图:
海东市花儿精选作品制作的视频中把《五更盼郎》民歌小调标为花儿精选,看以下视频:
在花儿对唱1000_视频号动态中制作人女王枫叶,把《五更梦》小调标注为青海花儿,看以下截图: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见目前视频制作者本人对什么是花儿,什么是民歌小调,什么是秧歌社火调分不清,他们制作视频纯粹是图热闹,赚流量。而有关监管部门也失职失责,任其泛滥成灾。
二.有关青海花儿音像光碟的摄制出版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以前出版的青海花儿音像光碟中存在粗制滥造,某些编辑很不负责,监制很不认真,出品人很不严肃的问题。因此,给出版的荐儿音像光碟带来了质量差,影响坏的恶果,明显的错误有以下两点:
(一)是搞不清青海花儿和青海民歌小调,青海民间曲艺的区别,凡是自认为好听的都灌录、摄制,哗众取宠。这一点我在上面已做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重复。
(二)是所摄制的音像光碟中花儿歌词的错字太多。如之前由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出版,青海侨佳音像有限公司摄制发行,青海侨佳音像荣誉出品,由何生文编辑,马森林监制,马赛东出品;由杨华荣演唱的《七彩花儿秀》VCD专辑中,歌词中就出现了很多错字。
1.在《沙燕儿绕令》中的歌词是:“赵匡胤阵驿兵变了,代替了后周朝了。过落了一場者嫑忘掉,千日的恩情重了”。其中把“裹落”裹字错写成“过”字了。(裹落是藏语,是交往的意思。
2.在《上石山令》中的歌词是“天上的云彩门里的风,月亮是天上的宫灯。听不见声音我找不见踪,辩你的模样损心”。其中最后一句第一字辨字误为“辩”字了。
3.在《直令》中的歌词是“夜观天气的刘伯温,头枕上袖筒者凉了,弃儿抛女的为别人,一步儿错百步儿念不上了”。其中最后一句中间的“撵”字错为“念”字了。
4.在《直令》中:“三月里到了者三月三,王母娘娘的圣旦。一年三百六十天,我把你没忘掉半天”。其中第二句最后一字,把圣诞的“诞”字误为“旦”字了。在《东乡令》中:“大红的主袄儿绾领子,手拿了扣针者引了。我拿上实心者围你里,你拿上假心者哄了”。其中第三句中把维你的“维”字误为“围”字了。
5.更有甚者,在一首花儿里出现了三个错字,如“三九天黄河上下雪里,麻树上堆冰翘里。围哈个花儿心疼里,不疼哈围哈者咋哩”。其中把麻的“浮”字误为“树”字了,冰桥的“桥”字误为“翘”字了,“维”字误为“围”字了。从以上举例中看出,一盘光碟中出现了九个错字,真令人惊讶,令人不可原谅!这样的错误严重损害了青海音像制造业、音像出版商的声誉,也损害青海文艺工作者的形象,不利于青海花儿的推广。这样的错误,在当前的视频编辑制作中也屡见不鲜。
我想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搞这项工作的有关人员不认、不负责、不严肃外,他们的文化素质太差。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有某一方面的一技之长,但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又不善学习,本质上是没有敬业精神!
三.如何认识原汁原味的花儿和经过艺术加工的花儿
我在和一些花儿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花儿没听头,原始的野味没有了,花儿原有的情调没有了,加上新腔洋调,花儿越来越走样了。再则,哭腔悲调,哀哀怨怨,听着真没劲等等。
我认为原始的原汁原味的花儿有它古朴醇厚,散发着乡野气息,泥土清香的一面,但也确实存在着哀怨、悲凉、平铺直叙的一面。虽然有天赋好的唱家,经过自已的不懈努力,唱的或高吭嘹亮,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荡气回肠,让人听后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但大多数演唱者来说,唱腔呆板,音调把握不准,且直会唱“直令”和少数曲令,不能感人,花儿擂台赛上初选时的赛手们大多是这样。
而经过艺术加工的花儿,无论是在歌词内容上,还是在音乐旋律上,还是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成就。比如被人们誉为西北花儿王的老一辈著名歌唱家朱仲碌,他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花儿的演唱事业中,倾其一生心血,整理研究和创作推广花儿,把花儿的演唱内容和演艺水平提到了非常人可比的高度。
比如他于一九五六年会同其他知名作曲家共同创作的《花儿与少年》,从歌词内容上,音乐弦律上,到演唱形式上,都对传统花儿做了很大的改造提升,深受各界民众的喜爱,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它能登上《东方红》史诗般的大舞台,也能在普通民众中因地制宜地边歌边舞,长演不衰。自它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精品。可以说《花儿与少年》是青海花儿推陈出新,由下里巴人上升为阳春白雪的代表作,把花儿的编导水平提高到了国家级的水平。
在花儿的研究探讨,不断加工改造,提高演艺水平上贡献很大的另一个知名人士,就是被群众誉为花儿皇后的苏平。她演唱的最大特是把传统花儿的演唱方法和西洋声学的演唱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花儿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艺术又提高了一步。
八十年代中期,笔者曾在兰州大学阶梯教室里亲耳聆听过苏平给兰大学生们的一次演讲。演讲的內容就是青海花儿的特点,青海花儿的演唱艺术,青海花儿的创新和发展。她边唱边示教,当场演唱了《呛啷啷令》、《循化大令》、《河州大令》。一曲《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对听众最具震撼力。她天生优越优美的嗓音,嘹亮的歌声,真假声结合运用自如的演唱技巧,使听歌的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站在高高的大山上,眼看一望无际的大平川,眼前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感觉大自然是那样的壮观美丽,眼界是那样的宽广,心情是那样的舒畅,使我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呢?这就是苏平对传统花儿的演唱方法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又加上了现代音乐的原素。
所以,要想提高青海花儿的演唱水平,不能固守原汁原味这一套,必须要和现代声乐,现代艺术手段结合起来,走艺术再加工的道路。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就好比金子和钻石,最初它们刚出土的时侯也只是一般闪亮发光的矿石,而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才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倍受人们喜爱的昂贵的艺术品一样。
四.对进一步提高青海花儿的演唱水平和扩大青海花儿的影响范围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省市县各级有关领导部门,要充分重视对青海花儿包括对其它民间文艺的挖掘、研究和创新发展,像重视青海经济发展一样,来重视青海文艺的发展。让青海人民享受到物质文明的同时,充分享受精神文明。
第二.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专项拔款,以足够的经费来组织专家、学者、歌唱家来挖掘民间艺术,研究、培育、扶持和推广民间文艺,刨作出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花儿作品,花儿精品和民间文艺作品。
第三.建议举办花儿培训班,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员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培训。让懂韵律的花儿老师,花儿歌手,花儿演唱家亲自担任教师和指导,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培姜和提高人才。
第四.建议把有关涉及花儿较多内容的小说、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和电影,电视剧本和电视剧,打造花儿品牌,创造市场机制,发展经效益,以扩大花儿的影响。
我是一名欣赏花儿的爱好者和初学者,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恳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批评指正。
2025年4月中旬
作者简介:明月,原名李秀英,青海乐都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翰院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就职于青海卫校,兰州大学,现定居西宁。曾在《河湟》文学杂志,《湟水》杂志,《龙首文学》,《岭南作家》,《白鹭文刊》,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平台《作家美文》、深圳《都市头条》、广州《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西宁《都市头条》、《海外头条》、《中国翰院作协》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若干诗歌(散文),出版有《望海潮》诗文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