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
(二)
作者/王西兰
(原创家在山河间
2025—4—18山西)
全民阅读,颂读经典。本刊将连续播发介绍著名作家王西兰的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的“典藏古河东丛书”系列。每天节选1000字左右,献给读者。
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作者王西兰,今天播送第二篇。
关羽是历史的有意造就。距离关羽家乡近在咫尺的这些历史人物,对于关羽来说,是先祖,是乡贤。关龙逢,是关羽的世祖,血缘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自不必说;而介子推和豫让的故事,关羽当然从小就耳熟能详。他们的忠肝义胆和侠义行为,都是关羽的天然教科书;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都是关羽的精神营养。
关羽的春秋情结和忠义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在这样一个人文环境里形成的。
关羽一天天地在成长,已经成长为一个身强体健器宇轩昂的青年。十八岁那年,关羽娶妻胡玥。一年后,关羽的妻子生了儿子关平。十九岁的关羽,已经了开始了解自己身处的纷扰混乱的时代,已经耳闻目睹了一些朝廷暗弱和百姓疾苦的故事,已经立下了报国安民的远大志向。
这时候是光和二年(179年),朝廷越发昏暗,官僚更加腐败,民变丛生,盗贼蜂起,人们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已经成为一个男子汉的关羽,习文练武,心在天下,就要开始实现自己报国安民的抱负和理想。深明大义的家人支持了他的志向,同意他走出家乡,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尽管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而是充满了艰难和风险的世界。
关羽去了县城。东汉时期,解县的县城在今临晋镇一带,距离关羽家乡常平四十多里。这也许不是关羽第一次来到解县县城,但这一次,关羽与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不期而遇。解县城里有一个豪绅恶霸,名叫吕熊,在当地胡作非为,近日又强行霸占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少女。关羽是个血性男儿,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又是极易冲动的年龄,怎能容忍如此恶行?就乘夜黑风高,破门而入,杀了恶霸,救出了贫家女儿。顾不得回常平去向家人告知原委,关羽只有匆忙离开县城,逃奔远方。他的父母为了不连累族人,只好把关羽的妻儿托付给其娘家,双方跳井身亡。事后乡亲就以井为墓,在井上建了一座砖塔,以为纪念。
如今,这座砖塔还保留在常平家庙里,是关羽故里的重要遗迹。
这一切,浓缩为现在解州关帝庙碑刻的二十几个字:“关圣于灵帝光和二年己未(179年),愤世嫉邪,杀豪伯而出奔。”
青年关羽,见不得恶霸横行,见不得欺负弱小。见到了,就挺身而出,就见义勇为,就要不计后果地去除暴安良。这是关羽大义人生的第一块基石,是他忠义思想的第一次实践,是他纵横天下济世救民的热身和预赛。
关羽逃离了家乡。他向着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奔去,向着自己辉煌壮丽的人生际遇奔去。这一去关山重重,路途迢迢;这一去风雨飘摇,前程难料。然而,那不可预知的历史舞台天高海阔,可以任他横刀立马,纵横驰骋;那向往已久的人生际遇风起云涌,可以任他建功立业,叱咤风云。他是去完成时代交付他扶大厦之将倾的重大使命,他是去攀登历史赋予他实践春秋大义的人生高峰。
虽然去意已决,而回首告别河东大地,关羽也会是清泪潸潸,乡情依依。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这里有父母妻儿父老乡亲。中条山的沟沟壑壑,留下他多少砍柴割草的足迹?盐硝池的坑坑洼洼,流过他多少背盐拉硝的汗水?在蒲坂古城,他曾多次瞻仰过尧天舜日的远古遗迹;在安邑故都,他曾多次领略过前贤义士的高风亮节。黄河曾洗濯过他劳作之后的尘土和疲惫,涑水曾滋润过他读书之后的焦渴和困倦。故乡的山,松涛阵阵,仿佛在深情地挽留自己的优秀儿子;故乡的河,波浪滔滔,却好像是殷切地鼓励自己的出征战士……
有道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而关羽毕竟是民族的关羽,毕竟是历史的关羽。为了实现报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为了伸张天地之间的春秋大义,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奋不顾身地去了。
这一去,竟是永诀,竟是生死永别。
他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乡。
整整四十年后,故乡迎回他的,只有英魂一缕。
(节选自《千秋武圣》第一章“河东:英雄从最早叫中国的地方诞生”)

作家简介: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其中短篇小说《耧铃叮当的季节》(1985年,第一届)、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2004-2006年度)获赵树理文学奖。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长篇小说《送葬》、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文学传记《关羽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随笔集《艺术是生命的支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文化专著《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等。有作品翻译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