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日兰
文/勤田
一望无际的金黄
点缀入今朝的诗词画卷
没有黄沙滚滚
何来大漠的安宁净纯
我的思念
沙驼几峰昂首,踟躇
传来远方悦耳叮咚,驼铃
月轮 敦煌 夜幕
醉在岁月 过往于童话
朝墪,于晨辉下跳动
诵诗作画意浓
对这里所有的生命而言,我
更热衷胡杨的赞美
无边的荒寂与冷漠
沙棘、怪柳、仙人掌
还有那——
卑微的 一根根小草
一生追求 一念光明的,
——走日兰
此生 纵无定所
对死亡的环境又如何奢求
沙丘上的脚印,蹄坑
都是夸父逐日的行动,谁敢停留
唯石油工人、航天基地官兵
科学家与那些治砂英雄的见证
长天落日圆的峥嵘
今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诗人
一棵小小的草
——走日兰
这首《走日兰》以西北荒漠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歌颂了顽强生命力与人类精神。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建构**
1. **自然意象群**:胡杨/沙棘/仙人掌构成荒漠生态谱系,而"走日兰"作为核心意象,既实指随日转动的沙漠植物,又隐喻追逐光明的生命体。
2. **人文意象链**:敦煌月轮、驼铃、诗人与石油工人等形成时空叠印,在"童话"与"峥嵘"的张力中展现文明厚度。
3. **神话意象转喻**:"夸父逐日"的化用将植物特性升华为永恒追求,脚印与蹄坑成为新时代的追日轨迹。
**二、结构艺术的辩证性**
全诗采用"观察-沉思-礼赞"的三段式:
- 首节以"金黄/黄沙"的否定式起笔,暗示思念的纯净性
- 中段"醉在岁月"与"热衷赞美"构成情感双曲线
- 末节"谁敢停留"的诘问与"拿什么奉献"的谦卑形成精神叩击
**三、生命哲学的深度开掘**
1. **卑微与崇高的悖论**:"一根根小草"与"航天基地"并置,揭示伟大源于持续"行动"的朴素真理。
2. **物性人格化书写**:走日兰的"一生追求"暗合治沙人的生命轨迹,植物特性成为精神图腾。
3. **奉献伦理的现代转换**:末节将古典"奉献"情结转化为对建设者的致敬,体现新边塞诗的时代特质。
**可商榷处**:
"童话"意象或许弱化了荒漠的残酷性,但正是这种审美距离,成就了诗歌在苦难中提炼希望的特质。诗中"走日兰"作为核心象征,其植物学特性与精神指间的转换还可更显豁。
这首诗延续了新边塞诗派的雄浑气质,又以微小植物为切入点,实现了"大漠"与"纤草"的史诗性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