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达中学的走廊里,阳光斜斜地洒在教室的窗棂上,琅琅书声与翻动纸页的细响交织成一首无声的序曲。作为副校长,我时常驻足于这样的场景中,聆听课堂的呼吸,触摸教育的温度。今天上午第二节2306班,春霞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像一粒石子投入湖心,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让我对“敬畏课堂”这一命题有了更深的叩问与觉醒。
一、何为敬畏课堂?
春霞老师的课堂,桌椅整齐,学生端坐,春霞老师的声音轻柔却有力,仿佛春风拂过麦田。然而,整堂课下来,我隐约感到某种遗憾——知识的河流在课本的字句间流淌,却未曾奔涌向更广阔的海洋。学生们低头记录着黑板上的标准答案,却无人追问“权利何以成为文明的基石”;他们写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却未触碰“人性与规则的永恒博弈”。
课后,我与春霞老师在办公室展开对话。她凝眉坦言:“我总想把知识讲得更多更深,但总怕学生听不懂,教研组的老师们说这也不考。”这句话如钟声敲响,让我蓦然惊觉:敬畏课堂,绝非对知识的战战兢兢,亦非对规则的刻板臣服,而是以谦卑之心守护教育的纯粹,以赤子之勇探索真理的深邃。
这是一份三重境界的修行:
对知识的虔诚——如考古学家轻拭文物尘灰,教师需以严谨与热忱,还原知识背后的思想脉络与人性光辉;
对学生的敬畏——每个灵魂都是待点燃的火种,教育者需放下“传授者”的傲慢,成为“点燃者”与“同行者”;
对课堂的庄重——四十五分钟是一段神圣的时光,这里容不得敷衍的课件、潦草的互动,唯有全情投入方能织就思维的锦缎。
二、为何要敬畏课堂?
春霞老师的困惑,恰是教育最本真的命题。当我们将课堂视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加工,学生便成了标准答案的容器;唯有以敬畏之心相待,课堂才能成为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圣地。
敬畏课堂,是对人性成长的承诺。
在春霞老师的“对子互教”环节中,我走近两个女生,她们眼中跳动的火花,正是思辨能力破土而出的瞬间。
敬畏课堂,是对文明传承的担当。
知识的深度,从来不在教材的页码里,而在教师能否以敬畏之心,将薄书读厚,将历史读活。
敬畏课堂,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
当知识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教育便不再是空中楼阁。希望这种坚守,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树摇动树,云推动云,灵魂唤醒灵魂。”
三、如何以敬畏之心点亮课堂?
与春霞老师的对话结束时,我们相视一笑达成的共识,或许正是破解敬畏课堂密码的钥匙:
于细微处见真章
她重新设计的课前“三问”——“今天的内容与谁有关?”“它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可以怎样行动?”,像三把钥匙,缓缓打开深度学习的大门。
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育者的敬畏,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对每一份沉默的聆听与回应。 全班38个孩子,去聆听他们。
于局限处寻突破
春霞老师抚摸着隐藏在手机里的ppt露出舒心微笑,这份勇敢清醒的认知,让她敢于带着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
四、结语:让敬畏成为教育的基因
敬畏课堂,不是悬挂在墙上的箴言,而是流淌在教师血脉中的信仰。它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依然愿意为一堂课反复打磨至深夜;让我们在功利的喧嚣中,依然坚信思想的光芒比分数更恒久;更让我们在平凡的讲台上,看见自己正在参与人类文明最伟大的事业——以知识唤醒灵魂,以智慧滋养生命。
春霞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仍在继续,而实达中学的每一间教室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生长。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再次照亮黑板,愿我们都能以敬畏之心,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种下千万个可能的春天。
作者简介
宋文静,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知名青年作家,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荣获原平市教师成长帮扶活动一级指导教师、原平市学科带头人、忻州市教学能手称号。多次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教学论文,并获省级一等奖。文学作品亦常见于山西省《校园文学报》。致力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助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带领团队共同面对挑战,实现目标。
青力点评
宋文静女士的文章深刻探讨了“敬畏课堂”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春霞老师课堂的观察与反思,阐述了敬畏课堂的三重境界:对知识的虔诚、对学生的敬畏、对课堂的庄重。文章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将教育理念与实际课堂相结合,提出了以敬畏之心点亮课堂的路径,呼吁教育者坚守教育初心,以知识唤醒灵魂,以智慧滋养生命,是一篇充满教育情怀与深刻思考的文章。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