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采乡:雪域高原的千年牧歌
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一、兰采之名:仙踪与牧歌的交织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褶皱里,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西部,有一个被雪山环抱的藏族乡——兰采。这个名字在藏语中本意为“青色的牧场”,却因一段古老的传说而蒙上了神秘色彩。相传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曾云游至此,见此地水草丰美、民风淳朴,便将花篮中的兰草撒向大地,自此漫山遍野生长出一种散发异香的蓝色小花。当地牧民为纪念这位仙人,将地名谐音为“兰采”。

蓝采和的传说在兰采乡世代流传,与藏传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在叶什姜寺的壁画中,蓝采和手持拍板与度母、护法神同框,成为汉藏文化融合的独特符号。这座始建于1696年的格鲁派寺院,历经七世活佛的修缮,金顶在阳光下闪烁,经幡在山风中舞动,见证着兰采乡跨越三个世纪的信仰传承。
二、地理长卷:雪山与河谷的交响
兰采乡地处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西部,东经101.825510°,北纬35.658910°,平均海拔3200米,最高山峰阿米夏琼山达4767米。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是连绵的雪山和冰川,东北部是深切的河谷与草甸,中部则是茂密的兰采林场,云杉、冷杉遮天蔽日,成为雪豹、蓝马鸡等珍稀动物的家园。
隆务河支流达那河从乡境穿过,滋养出肥沃的河谷台地。每年春季,河畔的野樱桃花如云似霞,与远处的雪山构成绝美的画卷。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夏季则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牧民的黑色帐篷点缀其间,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仙境。

三、历史长河:从吐蕃到现代的变迁
兰采乡的历史可追溯至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兰采所在的“多麦”地区成为吐蕃东扩的前沿。考古发现显示,这里曾出土唐代吐蕃军队的铠甲残片,印证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元代以后,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叶什姜寺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宗教中心,活佛转世制度在此延续,影响远至青海、甘肃、四川的藏区。
近代以来,兰采乡经历了数次行政区划调整。1949年后,这里从牧区工作队管理逐步发展为现代乡镇,2000年撤县设市后,同仁市的发展带动了兰采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兰采乡辖3个行政村,4806名藏族牧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传统牧业与现代旅游业并行发展。

四、风土人情:雪山下的生命韵律
兰采乡的藏族牧民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文化。藏历新年期间,各村寨举行“古突”仪式,人们围坐火塘,吃着象征吉祥的面疙瘩,随后举着火把驱赶“鬼邪”,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夏季的“浪山节”则是全民狂欢,牧民们身着华丽的藏袍,在草甸上搭建临时帐篷,赛马、射箭、唱拉伊(情歌),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和青稞酒的香气。
叶什姜寺的宗教活动更是盛大。每年农历六月,寺院举行“晒佛节”,巨大的释迦牟尼唐卡被抬至山顶展示,信徒们顶礼膜拜,场面庄严肃穆。而在护法殿的跳神仪式中,舞者戴着狰狞的面具,演绎着降妖伏魔的故事,将宗教信仰与艺术表演完美结合。

五、名人足迹:高原上的精神丰碑
兰采乡虽地处偏远,却孕育了多位杰出人物。近代以来,最著名的当属才旦加同志。这位在兰采乡虫草采挖点坚守多年的检察官,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担当、司法为民”的誓言。他带领牧民修建道路、发展黄果种植,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在文化领域,兰采乡的热贡艺术传承人同样令人瞩目。他们继承了唐卡绘制、堆绣等传统技艺,作品远销海内外。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才让的唐卡《文殊菩萨》,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矿物颜料运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六、经济脉动:牧业与手工业的交响
兰采乡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全乡草场面积达407.79平方公里,牦牛、藏系羊存栏量超过2万头(只)。近年来,通过犏牛养殖基地改扩建等项目,传统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2023年全乡畜牧业产值突破1200万元。
牛羊皮制造业是兰采乡的传统手工业。牧民们采用祖传的鞣制工艺,将牛皮制成帐篷、马鞍,羊皮加工成藏袍、披肩。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麦仓村的“冰川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是将产业链延伸至奶制品加工,酥油、曲拉等产品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七、生态之美:温泉与森林的馈赠
兰采乡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兰采温泉水温高达82.2℃,是青海省第二高温温泉,含有锂、氟、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地质研究表明,其热源来自深部地壳,通过近NW向及近SN向断层构造深循环运移,最终在隆乌古曲峡谷区喷涌成泉。这一地质特征不仅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东缘罕见的地热资源富集区。
八、明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兰采乡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投资458万元建设的犏牛养殖基地,将带动全乡200余户牧民增收;兰采温泉产业项目和玻璃栈道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
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在加速。叶什姜寺的壁画修复工程已启动,热贡艺术培训中心在兰采村落成,年轻一代牧民开始系统学习唐卡绘制、藏戏表演等技艺。古老的牧歌正在新时代的旋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九、矿藏之谜: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关于兰采乡的矿藏资源,目前尚未有权威地质勘探报告明确记载。从区域地质背景看,同仁市所在的“多麦”地区以沉积岩为主,矿产资源以金、银、铜等有色金属为主,但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保安镇、隆务镇等地。兰采乡地处阿米夏琼山与达那河之间,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主,成矿条件相对薄弱。
根据《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开采需依法取得矿业权,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同仁市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将兰采乡划入生态保护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探矿采矿活动。近年来,青海省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第一”战略,兰采乡作为隆务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生态价值远高于矿产开发潜力。
结语:献给兰采的歌
《兰采谣》
阿米夏琼的雪,落在达那河上
叶什姜寺的经幡,掠过我的脸庞
蓝采和的传说,在青稞酒里流淌
牧人的歌谣,在云杉林里回响
你看那牦牛群,像移动的云朵
你听那挤奶声,是大地的脉搏
鞣制的牛皮,包裹着千年的岁月
织就的藏袍,温暖着高原的星河
啊,兰采!你是山神的故乡
酥油茶里,飘着太阳的芬芳
啊,兰采!你是牧人的天堂
转经筒转出,永恒的吉祥
兰采乡,这片被雪山庇佑的土地,用千年的时光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当晨雾散去,阿米夏琼山的雪峰闪耀金光,叶什姜寺的法号悠扬回荡,兰采人正以勤劳与智慧,在青藏高原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简介
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
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曾在《河湟》《柳湾》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
歌曲名字:兰采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