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建国
农民苦累
朝迎晨露,暮别残暮,年年耕种黄泥土。
缴公租,纳粮黍,半生劳累难停步。
汗水换来仓廪足。
春,忙未苏;秋,忙未苏。
待遇之叹
知青有故,工龄来顾,下乡年月等同数。
咱心孤,意难舒,多年贡献无人护。
养老无依空自苦。
同,何异殊;人,何怨乎?
赏析:《中吕·山坡羊·戏说等同》——崔建国
一、主题与情感:农民境遇的深刻书写
这两首散曲以农民生活与养老待遇为主题,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第一首《农民苦累》通过“朝迎晨露,暮别残暮”的重复意象,勾勒出农民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结尾“春,忙未苏;秋,忙未苏”以季节循环强化永无止境的劳作感,与李庆林《戏说春风》对农业灾害的描写形成呼应,共同展现农民生存困境。第二首《待遇之叹》通过知青与农民待遇对比,直指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不公,“同,何异殊;人,何怨乎?”的反问,与黄河壶口“娘亲恩情比海深”的母性意象形成反差,凸显制度性差异带来的情感撕裂。
二、艺术手法:散曲传统与创新融合
结构张力:
采用《山坡羊》经典的两段体式,前段铺陈场景,后段升华议论。如“缴公租,纳粮黍”具象化赋税压力后,突转“养老无依空自苦”的控诉,与南广勋《雪中谒东光铁佛寺》“腰,也不斜;头,也不斜”的顿挫笔法异曲同工。
语言特质:
口语化表达(如“咱心孤”“忙未苏”)继承元曲本色,而“等同数”“何怨乎”等文白夹杂的句式,则类似李庆林作品中“解了馋虫”“涤荡世尘埃”的俚雅结合,增强文本张力。
对比修辞:
“知青有故”与“咱心孤”形成身份落差,呼应壶口瀑布“一壶将进酒,百丈大开喉”的壮阔与“娘亲恩情”的柔情的意象碰撞,强化情感冲击。
三、思想价值:社会关怀的散曲表达
作品延续了元曲“以俗为美”的批判传统,如东阳散曲部作品关注农耕丰收的表层赞颂不同,此作深入揭示丰收背后的制度性剥削。第二首更将视角从生产领域延伸至社会保障,与李庆林《七一颂》中“脱贫同富”的宏大叙事形成互补,构成对农村问题的多维度观照。
四、文化坐标:散曲现代性探索
在当代散曲创作中,此类作品填补了传统形式与现实题材的结合空白。相较于南广勋《冷月亮》的文人雅趣,此作更贴近张恩勤《黄河壶口瀑布》中对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但转而聚焦个体命运,体现散曲文体在当代的多元发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