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岳父的平民情怀
作者‖夏焕良(成都)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又是一年清明至。从老岳父墓地回来,思绪难平,总想写点东西,告慰老人家在天之灵。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老岳父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小小年纪就外出帮人放牛、当长工打短工,历尽磨难。
因为穷,则思变。十六岁即投身革命,相继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支前工作和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后参加西南服务团随二野大军南下,扎根四川。
在四川,老人家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新时期改革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正厅级职位上离职休养(后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直至四年前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
这里勿须列举他的工作业绩,也无意为他评功摆好,只想就老人家的平常心和平民情怀作个追忆。
从事党政工作期间,无论担任基层领导还是机关负责人,老人家都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担任领导干部,经常扛着背包下基层,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设身处地为基层和农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在甘孜藏区乡下,他酥油茶一端,糌粑一揉,尖底背篓一背,与百姓融为一体。曾被誉为“焦裕禄式县委书记”。
六十年代“文革”运动开始后,他和众多老干部一样被打成了“走资派”,住牛棚接受劳动改造。
这时一些群众自发地站出来保护他,送穿的送吃的,抵制处罚式批斗,以致运动结束后我们家多了好多“保皇派”朋友。
老岳父心系大众,乐于助人,遇到特别困难的群众,能从自己不多的薪水中挤出部分给予资助。机关每次为灾区、贫困地区捐款献爱心,他都是捐得最多的。
在家里,他经常和子女谈论关于农村和农民的话题。他说过:农产品价格偏低,谷贱伤农,不利于发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央应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扶持力度。
晚年他曾说,我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生前能看到建国七十周年庆祝活动盛况,二是能等到全国的贫困地区全部脱贫的那一天。
天如人愿,这两个愿望他老人家都实现了!2019年国庆节,他戴着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为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和功勋人员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笑容满面与儿孙合影;
2020年11月底即离世前20多天,在病房电视新闻中获知了全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的消息。虽然此时他已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我想,老人家应该是了无遗憾啦!
农民家庭出身的老岳父,孝老爱亲,对父母自不必说,对农村老家的两位弟弟和弟媳,他也会过上两年就请他们来一趟成都住上两三个月,让他们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有亲朋故旧从乡下来,他也会热情接待,嘘寒问暖,详细询问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对送来土特产的,一定要回赠礼品作为回报。对家庭比较困难的,还会给予适当的资助。
在儿女亲事问题上,老人家尊重子女选择,反对门第观念。四个子女的另一半,对方家庭都是普通人家,其中两家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老人家出差在外,还特地找上门去看望农村亲家,和他们叙亲情,拉家常。他还教育儿女要尊重和孝敬对方父母,家在农村的常回家看看,不能回家要按期寄钱,让老人无忧无虑地生活。
离休后,岳父岳母逐渐步入老年,尤其是生病多年的老岳母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为此先后请了两名农村妇女作保姆,照顾二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前后两任保姆在我们家尽心尽力工作了二十多年,主雇关系十分融洽。对保姆,老岳父心存感激并在经济上生活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如老岳母去世后工作量减少,但保姆工资分文未减;每年春节,老人家都要给保姆发红包并要求每个子女也要发;两名保姆丈夫的工作,也是老人家要求子女帮助联系的。
一位保姆的两个女儿在成都读中专期间学费不足,老人家先后借给了一万多元;另一位保姆的丈夫在成都打工无住处,老人家便在家里腾出一间空房供夫妻二人长期居住。
四年前,老人家病重住院,自知来日不多,入院前后多次向子女交待,对照顾他多年的两位保姆给予扶持资助,对农村和家庭困难的亲戚给予一定帮助。老人家去世后,子女遵从他的遗愿,对一名保姆因女儿读书所欠的一万九千元借款全部免除,对另一名服务时间较长的保姆一次性资助五万元。对几位家在农村或家庭相对困难的亲友,也给了数万元的帮助。
老人家不忘初心,关注农村农民,心系贫困群体,以平常之心待人处事,他的良好风范,将永远为子孙所敬仰、所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