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庆堡2025年“兴文文化艺术节”祭奠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向东
(2025年古历3月15日)
尊敬的秦坑儒遗址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成员,尊敬的与会师朋文友: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参加洪庆堡“秦坑儒遗址研究会”召开这个祭奠和研讨会,值此,我对研究会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业绩表示贺喜!对众位付出的心血表示敬佩!
临潼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区。兵马俑名扬世界,华清池名贯古今,兵柬亭闻名天下,农民诗人王老九声名鹊起(赴京毛主席接见赠钢笔,周总理设宴喜碰杯,与郭沫若和诗笑出声),这既厚重又风光。洪谷这块地方,更加璀璨耀眼。东纵骊山,西横灞水,这里有“秦儒魂佑,大唐魄依”,所以洪庆地区的确是文人荟萃,文风盛行。汉代曾将这里命为“愍儒乡“,唐代建有“旌儒庙”。兴起了重视知识分子一股“兴文”潮,这股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影响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扬,岀现了无数人才,有科技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等卓越的模范人物,璀璨夺目。他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从“灭文”到“兴文”这一巨大变革中产生的。
王季庆、高建强老师,就生话在这个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美的地方。洪庆山,塑造了他俩坚韧的性格;灞河水,滋养了他俩澎湃的人文情怀。
两位老师,倾心倾情倾资倾力挖掘、研究、建馆、立碑、保护、传承,才使这颗明珠光亮神州大地。
同时,王老师、凤钰先生承天使命,将学到的、知道的、看到的、发生的种种故事记录下来,王老师岀版了《洪谷人文》上下册;作家凤钰给高建强先生写有传记《兴文路》。这鸿文巨著,从历史到人文,一字一份情,一句一份义,一个宽宏、伟岸、豪气、慈祥、博爱的几位老师让我们景仰不已!感恩老师笔墨传情,带给我们一份深刻的回忆;书香流韵,让我们享受文学的滋养和魅力,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王、高老师倡导并成立了研究会,带动文人墨客,纷纷撰文论证,为兴文泼墨,为兴文挥毫,为兴文唱赞歌。我拜读了王老师《洪谷人文》,写了拙感;品读了韩教授、刘炳南及诸多名家文章,收益匪浅。这炽热,如火山喷出的岩浆;这壮美,似大海卷起的浪花;这挖掘、保护、传承的精神,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令人振奋,令人瞩目,令人欣喜若狂。
当今,让更多的人了解洪堡,宣传洪堡,传播洪堡文化,对于提高洪堡的知名度,促进洪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亲愛的研究会成员,你们是秦坑儒遗址的开垦者、研究者、发展者,功载千秋。你们的作为,让我对洪堡文化研究产生无限向往。未来几年,我愿和大家一道继续积极参与支持洪堡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精诚团结,兼容并蓄,博学笃行,做洪堡文化研究和宣传的有心人,跟你们一起力求做到:
1、坚持初心,不负韶华。困境时残雪压枝,报之以歌,逆境时一蓑烟雨,报之以笑,人生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在珍贵的文化复兴时光里,更应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洪庆文化人。
2、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星辰大海,云跃长空,奋斗当始于梦想,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奋斗当融于躬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奋斗当归于担当,一起努力,褪去个人的脆弱。将胆识和勇气,坚强和毅力化作坚硬的翅膀,振翅高飞,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3、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洪庆半个子民应当拥有家国情怀,用自己毕生所学服务祖国,服务洪庆。文研有我,宣传有我,奉献有我。悠悠文心,一文一墨均是骄阳,愿以吾辈之坚守护卫盛世之文化。时光不老,连接着充满信心的未来,追光而遇,向阳而生,逐光前行,愿我们所想皆所愿,在追梦路上携手奋进,共创辉煌。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刘向东,西安蓝田人。中国散文、陕西省散文、西安市作协、航天四院文协、洪庆文艺协、四院天朗艺术协、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员,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常务理事,蓝田王维/四吕文研会理事,陕西蓝田沐心阁文化社理事,蓝田尧柳文协会名誉顾问,蓝田诗歌学会名誉会长等。喜爱文学,著书多部,报刊杂志、平台刊登散文、诗词280多期,有的编播或连载,有的获奖或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