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巳年清明拜谒常平关帝庙
文/许刚(山西)
2025年4月6日,清明小长假第二天,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常平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陈末隋初(约557-589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其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大规模重建奠定了今日格局。作为关羽故里的主庙,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庙内发现的唐代绳纹砖与五台山南禅寺唐砖形制相同,佐证了早期建庙的史实。
北宋徽宗时期,关羽被纳入官方祭祀,解州关帝庙成为帝王敕建的“武庙之冠”,明清时期因皇家推崇达到鼎盛,清代更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截至2023年,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总占地22万平方米。 常平关帝庙庙宇沿南北中轴线分布,分为南部的结义园(纪念桃园三结义)和北部的正庙。主体建筑包括崇宁殿、春秋楼、刀印楼等,融合了明清官式建筑风格,琉璃龙壁、石雕铁人等细节展现了高超工艺。庙内明代铸造的胡人铁狮像和铁人像,是研究古代铸造技术与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证。关公像手持青龙偃月刀,象征“忠义仁勇”,与文圣孔子齐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
1957年列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成立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室加强预防性保护。
据有关资料介绍西藏珠穆朗玛关帝庙(海拔4300米)是清军为纪念平定廓尔喀入侵所建,展现了藏汉文化交融,但现存状况较差。此外,全国关帝庙多建于明清,普遍融合地方特色与信仰需求。如需进一步了解关羽生平或关公文化的演变,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文化研究。关帝庙的历史沿革,
始建于陈末隋初,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重建,形成今日格局。宋代被纳入官方祭祀,地位显赫。
关帝庙的建筑特色,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分布,融合明清官式建筑风格。石雕铁人等细节展现高超工艺。
关帝庙的文化价值,关羽象征忠义仁勇,与文圣孔子齐名,文化核心符号。
西藏珠穆朗玛关帝庙,展现藏汉文化交融。全国关帝庙多建于明清,融合地方特色。
“武圣”关公,—生“忠义”为上,受到历朝历代追祀褒封,广大民众顶礼膜拜。关众文化是因关公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其核心内容“忠,义,仁,勇”所滲透的儒释道伦理道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广泛的包容性,发挥着普世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和群体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多重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丁和文化符号。
目前,全球至少有168个国家和地区,现存有3万余座关公庙。国家级非遗《关公信俗》,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常平关帝庙,以弘扬祖德、赓续忠义”为主题,关氏后裔以观瞻关帝庙宇和祖茔,拜谒祭祖。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发挥积极的时代作用。
我们随着人流,先后观瞻了关帝庙的各个庙宇和宫殿。在关帝庙的入口,是桃园三结义的巨幅彩照。在第二展厅,我认真观看了历史遗存,有关关羽的记载,有古籍,有解州府志,佐证了关羽的生平事迹与传奇故事。彰显了关公秉承的“忠义仁勇”,崇尚关穆公的品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学习关羽,就是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要有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对朋友要讲仁义道德,对人民和事业要敢于担当,要踔力奋发,勇毅前行,笃行不怠。弘扬关公文化,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的人。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当代新文学》社理事,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百灵分会理事,鼓浪屿分会理事,《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齐鲁新文学》山西分社社长,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运城分会主席,魏风新文苑文学社九州联社主席、社长,都市头条,金榜头条认证编辑,在报刊及各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2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