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世清(云南昭通)
蒙恬二祭蛇年典,华夏同根聚一堂。
始帝德辉传万代,将军功绩耀千乡。
名邦圣地香烟绕,陵墓丰碑敬义长。
血脉相连承祖训,绵延家族永流芳。
《七律·贺公祭蒙恬二届大典》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此诗为蒙世清为2025年4月13日(农历乙巳年三月十六)在陕西绥德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蒙氏公祭蒙恬先祖大典所作。公祭大典旨在缅怀蒙恬将军的历史功绩,凝聚蒙氏宗亲血脉认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诗中融合了历史追思、家族凝聚与文化传承三重主题,呼应了蒙恬作为“民族英雄”“中华蒙氏先祖”的定位。
二、意象与历史关联
首联“蒙恬二祭蛇年典,华夏同根聚一堂”
历史呼应:2025年为农历乙巳年(蛇年),与公祭时间相契合;蒙恬作为秦朝名将,其北逐匈奴、监修长城的功绩被载入史册,诗中“华夏同根”既强调蒙氏家族血脉相连,也暗喻中华文化的统一性。
家族纽带:公祭大典的“聚一堂”体现了蒙氏宗亲跨地域的团结,如甘肃、云南等地宗亲共同参与,凸显祭祖活动对家族凝聚的象征意义。
颔联“始帝德辉传万代,将军功绩耀千乡”
帝王功业:“始帝”指秦始皇,蒙恬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主持修筑长城、直道,巩固边疆安全,其军事与政治贡献被后世铭记。
文化辐射:诗中“耀千乡”不仅指蒙恬功绩的地域广度,亦暗含其文化影响力,如史载蒙恬改良毛笔的典故,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颈联“名邦圣地香烟绕,陵墓丰碑敬义长”
祭祀场景:“香烟绕”描绘了公祭现场的庄严肃穆,呼应蒙恬陵墓的历史厚重感。陕西绥德作为蒙恬纪念地,其陵墓与丰碑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符号。
精神传承:“敬义长”既指祭祖仪式的延续,也隐喻蒙恬忠信精神的长存,如《史记·蒙恬列传》中强调其“忠信”品格与悲剧命运,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尾联“血脉相连承祖训,绵延家族永流芳”
家族伦理:蒙氏家族通过祭祖活动强化“血脉相连”的认同,如公祭大典中“香火捐献”与“追本溯源”的倡议,体现了传统孝道与宗族责任。
文化延续:“祖训”包含蒙恬精神对后世的启示,如诗中未直接提及的蒙恬改良毛笔、推动文明发展的贡献,暗合中华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深层内涵。
三、艺术特色
对仗工整:全诗严格遵循七律格律,如“始帝德辉”对“将军功绩”,“香烟绕”对“敬义长”,形成历史叙事与家族情感的对称美。
意象凝练:通过“丰碑”“陵墓”“血脉”等意象,将个体家族记忆升华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与毛泽东诗词中“历史观照”的宏大叙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空交融:从“蛇年典”的现实场景到“传万代”的历史纵深,构建了祭祖活动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与《五律·铁血丰碑》中“青铜凝血铸年轮”的意象张力形成呼应。
四、思想价值
此诗不仅是对蒙恬个人的赞颂,更通过祭祖仪式揭示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伦理内核。蒙恬的“功绩”与“祖训”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呼应了当代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诉求。其精神与《蒙恬列传》中“忠信”品格的悲剧性书写形成对比,凸显了历史评价与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