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为原创首发《丹霞谣》
文/史正军&赵登岳
一、大地的褶皱:地质的鸿蒙叙事
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缝处,黄河切开千万年的岩层,雕琢出坎布拉的绝世容颜。这里的丹霞地貌诞生于38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红色砂岩在造山运动中隆起,又经黄河及其支流南宗河的溯源侵蚀,逐渐剥离出赤壁丹崖、峰林石柱的奇观。2025年4月,坎布拉正式获批世界地质公园,其完整保存的三个地质时期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记录,成为国际学界研究古特提斯洋洋陆转换的"地质教科书"。
李家峡水库的碧水将丹霞山峦揽入怀中,形成"水映丹霞"的奇景。阳光在红褐色的山体上跳跃,阳面如火焰燃烧,阴面似青铜凝固,明暗交界处的过渡层叠出金红、赭石、深褐的渐变光谱。群峰形态各异,有的如宝剑直刺苍穹,有的似巨柱擎天而立,德杰峰在晨光中宛如布达拉宫的剪影,而"仙女聚会"的锥形峰林则似众仙起舞,衣袂飘飘。地质学家称这里为"天然地质博物馆",隆务河三叠纪深海相沉积地层剖面完整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史,而麦秀火山群的玄武岩流则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秘密。行走在南宗沟的木栈道上,脚下的岩层仿佛是一本摊开的地质教科书,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二、文明的褶皱:历史的时空叠影
"坎布拉"在藏语中意为"牧民的庄园",其历史可追溯至吐蕃王朝时期。公元8世纪,西藏赞普朗达玛灭佛,三位高僧藏饶赛、约格迥、玛尔释迦牟尼逃至阿琼南宗的悬崖洞穴中修行,开启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下路弘传"。他们种下的三棵松树虽已毁于岁月,但残根仍在诉说着那段宗教复兴的传奇。
明代,藏地区的三兄弟翻越雪山来到此地,被丹山碧水吸引,遂定居繁衍,形成尖藏、尕吾昂等藏族村落。这些半农半牧的居民在丹霞群峰间开辟梯田,种植青稞、油菜,在黄河边放牧牦牛,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历史的长河中,坎布拉见证了唐蕃古道的驼铃阵阵,也聆听过文成公主进藏时的马蹄声。如今,李家峡水电站的轰鸣与古老的转经筒声交织,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态在此达成微妙的平衡。

三、山水的褶皱:地貌的奇幻交响
坎布拉的地貌是一场水与火的永恒对话。黄河在此拐出S形大弯,李家峡水库的碧波倒映着丹霞赤壁,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乘船穿行于峡谷间,两岸的峰林如巨型屏风扑面而来,"擎天一柱"的孤峰傲立江心,35米高的岩体上布满雨水冲刷的痕迹,宛如天神的指纹。南宗沟的原始森林是丹霞地貌的绿色注脚,青海云杉、油松与白桦在崖壁上顽强生长,杜鹃、金露梅点缀其间,形成"红岩绿树"的鲜明对比。徒步栈道上,松鼠在枝头跳跃,山雀在林间啁啾,偶有不知名鸟兽从树梢掠过,为寂静的山林增添灵动生机。
地质运动在这里留下了鬼斧神工的印记。蜂窝状的风蚀洞穴密布崖壁,形似蜂巢;帷幕式的层理构造如凝固的瀑布,记录着流水的雕刻历程。在强起岗峰群,数十座塔状山峰如千军万马列阵,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气象万千。李家峡水库不仅是自然奇观,也是现代生态保护的典范。这里开展了冷水鱼养殖项目,高白鲑、虹鳟鱼等冷水鱼在洁净的水体中生长,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四、人文的褶皱:信仰的高原回响
坎布拉的山水间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阿琼南宗寺建于悬崖之上,经人工开凿的石阶小径通往峰顶,石窟内的佛像历经千年香火依然庄严。传说这里是莲花生大师闭关修行的圣地,岩壁上的天然佛龛与人工造像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佛国丹霞"景观。当地藏民的生活与信仰水乳交融,清晨,转经筒的嗡鸣声唤醒村落,身着藏袍的老人手持佛珠,沿着玛尼堆顺时针绕行;傍晚,煨桑的青烟从各家屋顶升起,柏枝的香气与酥油茶的醇厚交织,弥漫在丹霞群峰间。
尖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藏纸制作技艺传承千年,以瑞香狼毒草为原料,经数十道工序制成的纸张坚韧耐用。制作藏纸需先挖取狼毒草根,去皮、煮制、捶打至絮状纤维,再经倒模、晾晒、压实等步骤,最终形成质地柔软、防虫蛀的纸张。五谷画用青稞、豌豆等谷物拼贴出佛像、花鸟,色彩鲜艳,寓意吉祥。每年藏历新年,德洪村的"仙女聚会"峰林成为天然舞台,村民们跳起"则柔"舞,男子模仿雄鹰展翅,女子动作轻柔优雅,以歌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24年,共和县的安多则柔表演以2554人的规模创下世界纪录,展现了这一舞蹈的深厚群众基础。

五、行走的褶皱:旅人指南
最佳季节:春可赏山花烂漫,夏可享清凉避暑,秋可叹层林尽染,冬可览冰雪丹霞。初秋(9-10月)是摄影黄金期,红叶与碧水相映成趣。
交通路线:从西宁出发,沿京藏高速至李家峡出口,再经李坎公路直达景区,全程约2.5小时。景区内有观光车、游船等多种游览方式。
必游景点:
- 李家峡水库:乘船游览丹霞湖景,近距离观赏"赤壁丹崖"与碧水的碰撞。
- 阿琼南宗寺:探访藏传佛教后弘期圣地,感受宗教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 南宗沟:徒步原始森林,邂逅"佛手指天""塔峰林立"等地质奇观。
- 德洪村:体验藏族民俗,品尝糌粑、酥油茶,观赏五谷画制作。
注意事项:
- 景区平均海拔2500米,可能出现轻微高原反应,建议携带红景天等抗高反药物。
- 高原紫外线强烈,需备防晒霜、墨镜、遮阳帽。
- 昼夜温差大,即使夏季也需携带保暖衣物。
- 尊重当地宗教习俗,进入寺庙请勿穿着暴露,拍摄佛像前请征得同意。

六、名字的褶皱:我们的永恒家园
关于"坎布拉"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三位兄弟翻越雪山来到此地,被丹霞碧水的壮美震撼,遂定居繁衍,形成村落。"康热"(三兄弟的家园)在岁月流转中演变为"坎布拉",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这个名字承载着迁徙者的勇气与对家园的热爱。如今,坎布拉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它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史诗,是藏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当暮色降临,丹霞群峰披上金色袈裟,黄河水静静流淌,坎布拉的故事仍在继续……
七、大地的诗行:坎布拉谣
《丹霞谣》
赤焰烧空映碧浪,金轮碾过万重岗
群峰列阵朝天阙,古寺悬岩绕梵香
——
仙女凌波舒广袖,神龟负日探苍茫
黄河九曲裁云锦,织就人间锦绣章
——
坎布拉,坎布拉
风雕雨刻亿年长
红岩绿树千秋画,碧水丹霞万古觞
——
阿琼南宗藏佛影,李家峡口锁龙骧
登临极目云天外,一片冰心向大荒
注:此歌以"ang"为韵脚,四句一节,每节押同韵。歌词融入"仙女聚会""神龟负日"等峰林奇观,"阿琼南宗寺""李家峡水库"等地理标志,以"赤焰烧空""金轮碾过"等意象描绘丹霞地貌的雄浑,"广袖""冰心"等词暗含宗教文化的空灵。尾句"一片冰心向大荒"既呼应青藏高原的苍茫,亦隐喻坎布拉作为精神家园的永恒价值。
作者简介
史正军,男,汉族,中共湟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学研究;本持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2020年被评为“昆仑英才·文化名家”优秀人才(理论界);2023年在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被评为“弘扬延安精神”先进个人。
赵登岳,笔名: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