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心情
文/莫善贤
人间三月芳菲尽
桃花梨花都是情
风轻轻的吹过坟茔
春和景明,耳目一新
不光为了踏青而来
更是为了缅怀先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莺飞草长,道路泥泞
大地过了惊蛰,冬天已无踪影
小虫咬耳朵,到处爬行
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图
杜鹃啼血,鹧鸪咕咕叫个不停
倒春寒,料峭寒意
天气感怀赤子之心
荒郊阡陌,小草青青
那里有先人长眠不醒
一条充满相思的路啊
飘飘酒旗在招魂
风幡在心头飞舞,如小鸟盘旋
嘴上衔着情深意切的祭文
文字被泪水搅得模糊不清
香纸蜡烛,悲痛具焚
一年一度的约会
天地之间,不请之请
春风带着难以忘怀的回忆
春雨宣泄无法抗拒的感情
坟前盛开含着热泪的白花
还有茅台美酒和丰盛的食品
百花为之动容,嘴唇沾着辛酸泪
地下一个个活着的灵魂
在阴阳相隔中对话
祈求保佑,普渡众生
所有无情都变得有情
所有无声都感觉有声
惊天动地的痛哭流涕
呼唤着至亲至爱的人
把死人当作活人
心中有着牵挂的身影
先人永远活在心头
曾经一起生活的亲人
眼泪是最懦弱的游子
面对此情此景老泪纵横
如难以断线的雨水
滴滴答答,不知所云
坟前长跪不起
无法止住心情沉重的泪痕
保佑平安吧
无论苍生鬼神
大地情不自禁的哭泣
恨不能叩开紧闭的地狱之门
让逝者体会阳上亲属的缅怀
好好的慰问失去的亲人
慎终追远的心,与白花共度
拜祭带着千年不变的虔诚
只有今天才打开对话的大门
一年一度,风幡指引的清明
**个人简介**
莫善贤(微信名:清风明月),属虎,广西融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诗人笔会会员,中国城市诗歌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诗歌创作已有20余年。作品在《十月》,《华夏诗报》,《星星》,《香港文艺报》,《葡萄园》,《泰国中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观:生活里有诗歌,诗歌里有生活。著有《莫善贤新诗集》(贺敬之题书名),《七蒂莲花》等七部诗集。在庆祝建党百年中,创作了《百年不逾的初心》、《一颗初心的种子》等优秀诗歌。
点评词
情牵清明,诗韵追思:评莫善贤《清明节的心情》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莫善贤的《清明节的心情》以细腻笔触与真挚情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缅怀先人的动人画卷。这首诗中,诗人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与文化传统深度融合,展现了清明节丰富的内涵与深远意义。诗歌既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也蕴含着对生命、传承的深沉思考,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清明世界。
一、自然与情感交织的清明图景
(一)清明时节的自然意象
诗的开篇,“人间三月芳菲尽,桃花梨花都是情”,诗人巧妙地将暮春时节盛开的桃花、梨花引入诗中。桃花与梨花在传统文化中本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春天的使者,带来生机与美好。在这里,它们更成为情感的寄托,是诗人对先人情感的具象化表达。“风轻轻的吹过坟茔,春和景明,耳目一新”,春风轻柔,带来清明时节独有的清新气息,吹拂着坟茔,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略带哀伤的氛围。自然景象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让读者感受到清明节万物复苏却又缅怀逝者的复杂氛围。
“莺飞草长,道路泥泞”“大地过了惊蛰,冬天已无踪影,小虫咬耳朵,到处爬行”“杜鹃啼血,鹧鸪咕咕叫个不停”等诗句,诗人通过对莺鸟、青草、小虫、杜鹃、鹧鸪等自然生物的刻画,展现出清明节时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这些意象的运用,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例如,杜鹃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悲苦、哀伤相关联,“杜鹃啼血”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哀愁,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在清明时节缅怀先人的悲痛心情。
(二)自然与情感的融合
这首诗中,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不可分割。诗人眼中的春天,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季节更替,更是情感的触发点与承载物。春风、春雨、春花、春鸟,都成为诗人表达对先人思念的媒介。“春风带着难以忘怀的回忆,春雨宣泄无法抗拒的感情”,春风勾起回忆,春雨宣泄情感,将自然元素赋予了人的情感特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细腻。
这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也让诗歌充满了画面感。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清明时节,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身旁是盛开的桃花、梨花,耳边是莺啼、鹧鸪声,远处是亲人的坟茔。在这样的画面中,诗人的悲痛、思念之情扑面而来,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清明节的特殊情感内涵。
二、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缅怀之情
(一)清明节传统元素的运用
诗中多处运用了清明节的传统元素,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脍炙人口的古诗引用,瞬间唤起读者对清明节传统印象。细雨纷纷,不仅是自然天气的写照,更增添了清明节的哀伤氛围,成为诗人情感表达的有力烘托。
“香纸蜡烛,悲痛具焚”“飘飘酒旗在招魂,风幡在心头飞舞,如小鸟盘旋,嘴上衔着情深意切的祭文”,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清明节祭祀的传统场景。香纸蜡烛是祭祀的必备物品,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敬意与思念;酒旗招魂、风幡飞舞则是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元素,象征着生者对逝者的召唤与缅怀。祭文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缅怀之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情深意切,庄重肃穆。
(二)传统与现代情感的共鸣
虽然诗歌运用了大量传统元素,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是现代的、普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却从未改变。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都是跨越时空的情感。“把死人当作活人,心中有着牵挂的身影,先人永远活在心头,曾经一起生活的亲人”,这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现代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融入了现代的思考。“祈求保佑,普渡众生”“保佑平安吧,无论苍生鬼神”,这些语句不仅是对先人的祈求,更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生命平等的尊重。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与情感表达中,注入现代的人文精神,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三、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莫善贤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极具感染力。在《清明节的心情》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诗人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眼泪是最懦弱的游子,面对此情此景老泪纵横,如难以断线的雨水,滴滴答答,不知所云”,以“眼泪是最懦弱的游子”这一独特的比喻,将眼泪人格化,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坟前悲痛哭泣的情景。“老泪纵横”“滴滴答答”等简单的词语,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哀伤。
“坟前长跪不起,无法止住心情沉重的泪痕”,简洁的语句,直接而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先人的深深敬意与无尽思念。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二)独特的修辞手法与情感强化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情感表达。除了前文提到的比喻,还有拟人、夸张等手法。“百花为之动容,嘴唇沾着辛酸泪”,将百花拟人化,赋予它们“动容”“沾着辛酸泪”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万物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从侧面烘托出诗人的悲痛。
“惊天动地的痛哭流涕,呼唤着至亲至爱的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与不舍。这种夸张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浓烈程度,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诗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心情》通过对清明节传统元素的运用,如祭祀仪式、古诗引用等,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更传递了清明节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首诗的出现,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意识,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凝聚家族情感与社会共识
清明节是家族团聚、共同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这首诗中对先人思念之情的表达,能够唤起人们对家族情感的珍视。社会层面,诗歌所传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对先人的缅怀,是一种普世的情感,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它让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传承家族的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莫善贤的《清明节的心情》是一首饱含深情与文化内涵的诗歌。诗人通过自然与情感交织的描绘、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缅怀表达、语言艺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清明世界。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在文化传承、情感凝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清明节的深厚情感与文化魅力,引发我们对生命、家族、传统的深刻思考。未来的诗歌创作与文化发展中,这样的作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