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凝魂 诗笔传神——马学林组诗<赞中国著名书法家吴福春>艺术探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1日
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星空中,吴福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成为闪耀秦川的书法名家。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起多维度的艺术观照体系,通过不同诗体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完成了一次诗书艺术的深度对话。这组创作于2025年季春的诗词,既是对吴福春艺术人生的诗意诠释,更是传统诗学与现代书法美学的交融实验。
(一)诗体交响中的艺术定位
1. 十首诗词构成的艺术矩阵中,五七言律绝与长调词牌的交替呈现,形成了立体的诗学结构。开篇《七律·下平六麻》如书法中的擘窠大字,以"三秦书道耀名家"的雄浑起笔,确立全组诗的总纲。平水韵系统的严谨运用,暗合书法创作的法度森严。"墨海辉煌"与"纸上云烟"的虚实相映,既展现书艺的视觉张力,又暗示文化传承的深层意蕴。第二首《五律·下平八庚》转而聚焦微观技艺,"铁砚临池志"化用张芝墨池典故,将书法家的勤勉精神浓缩于五言对仗之中。这种诗体转换犹如书法中章法的疏密变化,形成节奏的跌宕之美。
2. 在词体创作部分,《山花子》的婉约与《满江红》的豪放形成强烈对比。前者"铁骨银钩融晋魏"以柔婉词牌包裹刚劲笔意,后者"裂云穿石,秦川惊电"的壮阔意象,与柳永体特有的铺叙气势完美契合。至《沁园春》更臻高潮,"椽笔吞虬"的狂草意象与"星辉淬砚"的工笔细描并置,形成苏轼体特有的时空张力。这种多文体的组合策略,恰似书法家博采众长的艺术追求,在形式层面实现了诗艺与书道的同频共振。
(二)意象群落的文化解码
1. 组诗中构建的意象系统呈现出三个显著维度: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与军事意象的交织,共同勾勒出吴福春的艺术人格。"千峰立"(七律其一)、"昆仑石魄"(山花子)、"秦川惊电"(满江红)等自然意象群,将书法作品的筋骨气势外化为山川气象。这种"以自然喻艺"的传统可追溯至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马学林则赋予其时代新解,"昆仑雪,化狼毫霜刃"(沁园春)的奇特意象,将西北地域特征与书法工具特性创造性融合。
2 .人文意象的选取彰显深厚学养。"兰亭圣学"(七律其一)、"晋魏寄情"(五律其二)直指书家师承脉络,"汉脉星垂"(山花子)、"炎黄墨脉"(七绝其五)则上升至文化传承层面。值得注意的是"极地镌魂"(七绝其五)、"雪原戈箭"(满江红)等军事意象的反复出现,这既暗合吴福春的军旅背景,更将书法创作升华为文化戍边的精神象征。当"剑气"(七律其三)与"墨涛"(沁园春)并置时,艺术家的笔墨已化作守护文明疆域的精神利器。
(三)诗学语言的书艺转译
1. 马学林在语言炼铸中展现出对书法美学的精准把握。动词的爆发力塑造出动态的书写场景:"淬"字在十首诗中七次出现,从"淬砚波"到"淬金沙",强化书法创作如宝剑磨砺的艰辛过程;"裂云穿石"(满江红)的动词组合,再现运笔时的力度与速度。形容词系统则构建起多维审美空间:"银钩劲骨"(七律其三)突出线条质感,"墨迹清香"(同上)调动通感体验,"铁画化颜刚"(五律其四)完成从视觉到触觉的转化。
2. 对仗工稳处可见书艺的平衡之美。"银钩倒卷,欧颜骨耸;墨涛横泻,晋魏风流"(沁园春),两组四言对句形成空间构图:前者垂直向度的骨力与后者水平向度的流美,恰似书法中"横鳞竖勒"的笔法精髓。而在"腕底风雷震九州"(沁园春)这般奇崛的想象中,又突破对仗束缚,展现狂草般的自由精神。这种语言张力与书法中"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的形态变化形成诗艺呼应。
(四)时空结构的文化叙事
1. 组诗通过时空维度的精巧编织,构建起书法家的艺术生命史。纵向时间轴上,"燕赵雄风"(七律其三)指向籍贯河北的文化基因,"秦川椽笔"(同上)定位现时成就,"炎黄续脉"(七绝其五)展望文化传承。这种"过去—现在—未来"的叙事逻辑,与书法创作中"师古—出新—传薪"的艺术规律深度契合。横向空间轴上,"昆仑"与"极地"(七绝其五)的地理拓展,"海宇"(五律其四)与"寰球"(沁园春)的视野延伸,将个人艺术成就置于人类文明坐标系中审视。
2. 时空意象的叠加产生独特的蒙太奇效应。当"长安月照润春芽"(七律其一)的静谧与"昆仑剑气凝毫末"(七律其三)的激昂并置时,既暗示艺术家刚柔相济的创作风格,又隐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勃发。而"九域共潮鸣"(五律其二)到"寰球碑影"(沁园春)的空间扩展轨迹,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诗意写照。
(五)艺术哲思的精神升华
1. 在技艺层面之外,组诗更深入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考。"笔墨生香"(报道文)被转化为"笔底生香流雅韵"(七律其一),强调创作过程的精神愉悦;"意境悠长"的创作理念,在"星垂涛水阔,泻天河"(山花子)中得到意象化呈现。诗人特别关注艺术创造中的对立统一:"规整中见自然"(报道文)对应"千峰辉笔势"(五律其二)的秩序与自由,"平淡中求意趣"化作"云烟万众夸"(七律其一)的绚烂归于平淡。
2. 对"书以载道"传统的现代诠释尤为深刻。"德铭万仞立边陲"(七律其三)将道德追求注入笔墨,"文心直贯神州"(沁园春)赋予艺术以文化使命。当"汉脉承天书浩气"(满江红)时,书法已超越技艺层面,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这种升华使组诗突破普通赞诗的局限,抵达艺术哲学的高度。
结语:
马学林这组诗词创作,堪称传统诗学现代转换的典范之作。通过精密的诗体架构、创新的意象系统、多维的时空叙事和深邃的艺术哲思,不仅成功塑造了书法家吴福春的艺术肖像,更构建起诗书艺术的美学对话空间。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这组作品,我们更能体会其守护文化根脉的深层价值——当"狼毫蘸月云霄汉"时,流淌的不仅是墨汁,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这种艺术创作的双重超越,使得这组诗词成为记录时代艺术精神的珍贵文本。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