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头的印象
申卫华
开年,央视的一部电视剧《北上》,在咱淮安的地盘上火了一阵。尤其是串联起全剧的花街,成了广大市民议论的话题。虽然剧中的花街,是苏南人的作品,据说如今已经拆除。但淮安清江大闸南的花街还在。 说起花街花的传说,在老清江浦人的口中,可谓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专门卖花的街道和商铺;有的说是制作绢花的作坊和场所;当然还有最最离谱的说法,是解放前的红灯区。
其实,这花街不管研究历史的人,是如何解读?她的历史繁荣,商贾云集,街面热闹,那是肯定的。就像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扬州的东关街,细细品味,还真有《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应该说花街对于老清江浦,以及里运河的历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对大运河的发展和曾经的昌盛,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笔者的记忆里,还真亲身经历过,那老花街的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店面鳞次,商铺节比;生意红火,(吆)喝声四起。不过,那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之间的事。至于那年那月,在老清江人的印象中,如论繁华程度,花街和东西大街应列第一。而繁华中的繁华,当然就属那花街头了。
当年的花街头,为何如此热闹非凡?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是运河客运码头和轮船站,当年正座落于轮埠路一号。出了轮船站,便到花街头。你想这南来北往之客,一旦落脚清江浦,其第一上岸闲逛,或浏览消费之地,自然非花街莫属。
其二,当年地处苏北的淮阴地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作为地委所在地清江市,必须承担起农机及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供应。于是,在清江大闸向南,到花街头的沿街商铺,有不少经营铁锹、锄头、钉耙、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商店。一般农民上街,这花街头定是必去之地。
其三,当年一些关乎市民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均在花街之中,市民逛街,必走东西(大街)。如最大的商场——东大街百货公司;最大的精神产品销售之地——新华书店和工人文化宫;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清江市支行;最大的酒店——胜利饭店。再加之其他众多,不同商店的占位排列,实让花街和东西大街成了市民心目中,最最热闹的地方。至于花街头,自然也就成了寻求热闹的开场。
而要说起花街头上的热闹,在童年的印象中,除了红火的地摊生意之外。是那拉开架势,操着外地口音,兜售狗皮膏药的他乡人。正是这些南来北往的商客,常常会引来逛街市民的围观。只见有的是牵只猴子,一番杂耍表演;有的是拿着棍棒,一阵拳打脚踢;有的是脚踩玻璃茬,手劈整块砖。在他们尽情的表演之后,均是拿出随身携带,最终进行兜售的祖传秘方。 在这些祖传秘方中,有一步倒的老鼠药;有专治肾亏肾虚的大力丸;有能治愈跌打损伤的黑膏药;还有治愈失眠健忘的山楂丸。只见那一番神侃海吹后,直将胸脯拍的通红。“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随着表演主角,那右拳左掌相交的转圈作揖,有谁还能厚着脸皮不掏腰包。不过儿时的我们,是囊中羞涩,只有看热闹的份了。
而要说起花街的店铺,只有开头的几家,还留在儿时的印象之中。那面对着轮埠路的,是一家不大的回民饭店。只记得那饭店的炕饼,有脸盆大小,两三公分厚。每当进入花街,尤其是早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阳光照耀下,那带着麻点的金黄炕饼,随着微风的吹拂,直将饼香吹满了里运河畔,花街路头。
离饭店不远的,是一家布店。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其店里的营业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只记得每年春节之前,在航运大楼工作的母亲,总要带着我,来到花街头的这家布店,购买过年的新衣(买布做)。而在零碎的记忆中,布店的上方,是两根通往收钱,及开票柜台的粗铁丝。交易之时,只见铁丝上的铁夹,随着交易的进行,那来回穿梭的场景和声响,像一道花街购物的风景,至今都让人难忘。 还记得在布店的对过,是两家门面不大的店铺。这一店一铺,虽都只有十来平米,但经营的项目不能小瞧。一是理发店,那家理发店是当年地区轮船公司,广大职工的福利店。大凡船员来店里剃头修面,只要凭工作证,就可以免去一切费用。我也曾多次在老妈的牵手下,来到那不大理发店里。在等待的过程中,喊遍店里的叔叔阿姨后,自然是蹭上一回不花钱的理发。
在理发店的近旁是储蓄所,印象中那储蓄所的柜台,好像影视剧中当铺中的铺。而我总是垫起脚跟,才能看到营业员的半边脸庞。这储蓄所应该是当年老清江,屈指可数的银行网点,几百米长的花街,仅此一家。那年头,咱老百姓的生活普遍不富裕,因此这储蓄所的生意,清闲萧条,少人光临。如同花街头上,所有店铺的人来人往相比,只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现如今,每到夕阳西下,常常习惯到大闸口以南,其里运河风光带转悠一圈。每当穿过近一百米的改造过的花街,虽然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店面。但除了几棵历经沧桑,老态龙钟的梧桐树,在述说着花街的历史,且怎么也找不回曾经花街,那原汁原味市民文化。尤其当年花街头上的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热闹的画面,只是留在记忆中,不知去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