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为何在诗中自谦为老画师
——诗词意象
今天来和大家啰嗦一下画师的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熟知画师意象,一般是进谗言的人。其来源,是毛延寿将王昭君画丑了,使得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青蛾绝塞行,汉元帝也因此大怒将毛延寿处斩。所谓“延寿亡来绝画工”“闻有南河信,传言杀画师。”“世人不复怜颜色,欲乞黄金赂画师。”用的是这一典故引申而来的意象。

画师另一个意象常见诗人自称,王维有“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诗中有画的王维自述今世都说我是诗人,我却认为前生应该是一位画师。
杜甫的好朋友郑虔郑广文,诗书画三绝,杜甫送他远贬台州时曾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广文博士在酒后自称为老画师。
从王维和郑广文自称画师,这并不只是他们对自己绘画功底的认可,结合整首诗来看画师应为诗人谦称。此处的意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通过意象来源典故分析:
“太宗与侍臣泛舟春苑池,见异鸟容与波上,悦之,诏坐者赋诗,而召立本侔状。閤外传呼画师阎立本,是时已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者羞怅流汗。归戒其子曰:“吾少读书,文辞不减侪辈,今独以画见名,与厮役等,若曹慎毋习!”——《新唐书阎立本传》
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带着群臣乘船赏春,看到有珍奇禽鸟在水波之上,先是下诏令群臣赋诗,然后又让阎立本即春景现场作画。当时负责传诏的宫人,一个接着一个的呼阎立本为画师上前侍奉。当时阎立本已经是一位吏部的五品郎中了,相当于正局级干部。却又不得不趴在池畔,研磨吸吮涂料,尴尬的看着满坐同僚。
阎立本回家之后对儿子说,我小时候读书也很好,文采和他们不相上下,现在却以画画闻名,和杂役有什么区别,你可千万别学我作画。
这就是“传呼画师”典故的由来,一般来讲本传很少记录传主不堪之事,新旧唐书的《阎立本传》却都在黑他:
“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故时人以《千字文》为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旧唐书阎立本传 》
在高宗总章年间,阎立本任右丞相(中书令),姜恪任左相(侍中),姜恪拜相的原因是在边境上屡立战功。而当时官员看阎立本,就是靠画画好上来的,并没有什么辅佐皇帝的能力。当时有人把两位宰相的对比编入《千字文》中,夸赞姜相功绩同时也狠狠踩了一下阎立本。
后人在诗作当中,有直接用阎立本故事的,比如“黄衣宫使宣阎相,错入中书唤画师。”这一句有诗人发挥,阎立本趴在池边作画时还没有作宰相,但是讽刺意味就更重了。
还有人为阎立本鸣不平:“护儿儿作相,世南男作匠。君不见,阎家兄弟更可嗤,为宰相,为大匠,为画师。”,来护儿的儿子来济在唐代能当宰相,虞世南的儿子就只能当一个书法匠人。阎立本和阎立德两兄弟就更可笑了,明明的宰相和将作大匠,却还要以画师身份侍奉。
因为阎立本画师为相的身份,在唐代文人当中成为一个久用不衰的梗。画技相比文技,诗技在文人当中更属于末流。所以“画师”意象可以用作不干正经政务官员代名词,如描写著名画家李思训的:
美人如玉马如云,误却开元万乘君。
不写班姬辞辇意,画师空说李将军。
李思训明明被封为将军,却不懂得劝诫君王,只知道画美人和马来讨好皇帝。而王维“前身应画师”除了强调自己认为绘画技艺高于诗歌创作水平之外,还有自谦为无能之人之意。

而杜甫描写郑广文的“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则通过郑被贬谪之事将“画师”的意象提炼为自谦为朝廷不用的散人,千载学杜诗的缘由,后世诗人效仿杜甫的用法较多,如
“对门三日罢晨炊,无处佣身老画师。”宋人洪咨夔自比画师,不被朝廷重用没有工作,导致连饭都吃不上。
“海内文章非画师,能回笔力作枯枝。”黄庭坚夸赞东坡文章写的好,言其并非如画师,而是受到朝廷关注的文坛巨公。
“平生误博丹青誉,牢落闽南老画师。”丘逢甲寄给朋友的诗中也为因画得名,身困闽南一带的朋友感到伤感。
关于画师在诗词中自谦和感慨无所用的意象你了解嘛,诗词意象有许多都是来自史书中经典桥段,未来曦骏再和大家多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