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军
老父亲今年八十二岁,仍精气神十足,至今还保持着军人作风。记得几年前疫情防控期间,每当看到有部队出现,他就情不自禁地说:战疫必胜!老人一生经历坎坷,刚直不阿,下过井扛过枪,保卫工作最在行,曾被公安部授予三等功。他腰杆挺直,坦荡做人,通情达理,宽严相济,勤劳善良,敢于担当,是我们家的主心骨。老人有着六十年的党龄,从事了四十年的革命工作,其中在莱芜工作的十几年岁月里,父亲把莱芜当成了第二故乡。
位于泰山东麓的莱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白勺之战、莱芜战役都发生在那里,是一座英雄钢城。绵长的牟汶河见证了它的历史变迁。2019年1月正式撤销莱芜市并入济南市,是存在时间比较短的地级市。莱芜风景秀丽,矿产资源丰富,燕子石是其特有的古生物化石。国家大型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座落于此。据父亲讲,七十年代初期,他刚到莱钢上班时,百业待兴,在莱芜工作打拼了十几年,曾担任过业庄铁矿党支部书记、矿长,把大好年华奉献给了莱芜。八十年代中期,才调回东平老家,在泰山石化集团东平公司工作到退休。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侯在莱芜生活过一段时间。模糊记得父亲那时英俊威风,领导着几百号人,民兵训练时还有机枪呢!记得儿时,第一次看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就是在父亲单位露天广场上看的。屏幕上,游击队战士扒火车夺枪支打鬼子的情景还有印象。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大,这几年老父亲明显地流露出对莱芜的眷念情结,经常提起在莱芜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曾经在一块共过事的工友,多年前看天气预报时也关注莱芜的天气情况,看新闻时非常关心莱芜的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更是惦记那座城市的防控情况,言谈交流中时常表现出对莱芜的牵挂。2018年4月的一天,老父亲无意中说出了想回莱芜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并让我试着联系了他原来的同事、莱钢退休老干部高文银,也是我本家一位哥哥。那年的五一节期间,我和弟弟抽出时间陪父母去了一趟莱芜,受到文银哥和侄子高华一家人的热情接待,还专门领着老父亲到业庄铁矿旧址、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处进行了参观,和几位老工友见了见面。那次回来以后,我们两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后代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为东原高氏祠堂的建设和完善都做出了一定贡献。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莱芜也有着很好的印象,也开始关注起莱芜的情况。记得有一次,我出差路经莱芜雪野湖水库,还特意在那里拍照留影。没想到,第二天,就看到了莱芜区划到济南市的新闻。
前段时间,已成为处级干部的高华侄子,又打电话邀请我们一家人去莱芜游玩,从电话里,我听到莱芜的变化很大!放下电话,我就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莱芜归济南以后,发展速度很快,您以后就放心吧!要是您老人家一直都在那里工作,或许我们一家人也会一夜之间变成济南人啦!”,没想到,老父亲听后却认真地说道:“世事很难料,过去的事不要后悔,凡事都要往前看,往好处想往坏处打算!莱芜划归济南市,是中央和省委的英明决策,目的是让济南变得富强,让莱芜人民过上好日子!现在变得更好了,我们都应该很高兴!”。我听后若有所思,没想到老父亲的格局这么大,虽然他天天都关心国家时政大事,但在莱芜区划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面,老人能说出这番话,充分说明了他对莱芜的热爱和不舍。我也从心底里希望,莱芜以后能变得越来越富强。
作者简介:
高军,笔名浴火重生,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齐鲁壹点》《顶端新闻》认证诗人,山东省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诗词学会理事,第二届泰安市政府特邀督查员,第七届东平“十大杰出青年”,东平县首届道德模范。近年来,先后创作美篇四百多篇和诗歌散文微小说通讯稿等九百余首,《都市头条》点击数量突破3000万大关。曾荣获第四届“华夏杯”诗词大赛优秀奖和“星河杯”中国品牌作家文学奖亚军奖,获得“屈原杯”端午诗词会季军奖和第五届“炎黄杯”中华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2025年1月获邀入驻唯一走进联合国的中国微刊《诗歌名人堂》。同年3月在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