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长恨歌》
马志刚
2025年4年8日
于京香书堂
六十七载尘与沙,
半卷戎衣半砚华。
铁血淬得肝胆赤,
书山踏破鬓先花。
十五春秋戍边月,
冷锋曾照秦岭崖。
十年杏坛耕夜雨,
桃李春风遍天涯。
忽闻雪域锋火急,
未雨绸缪安社稷。
青稞酒中定智库,
牦牛背上解危机。
再下江南织经纬,
水墨苏南绣新编。
舞梭烟雨织锦秀,
侬语丹青化虹霓。
经济顿开混沌天,
艺术创意换龙泉。
雄鸡唱压霓裳曲,
产业新论创格局。
四海五洲急相问,
谁持彩链拯长天?
笑指东方云深处,
一杆椽笔写流年。
而今霜鬓立苍茫,
回望关山九回肠。
匣中宝剑鸣未已,
案头青简墨犹香。
长恨此生非我有,
尽付家国三万粮。
且邀太白赊月色,
再借昆仑铸诗行!
DP注释:
《赋长恨歌》是一首以个人生平为经纬、家国情怀为魂魄的长篇抒情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兼具戎马倥偬、杏坛耕耘、治世之才的长者形象。全诗以“六十七载”人生为轴,串联起军旅、教育、边疆治理、经济建设等多重经历,既有铁血丹心的豪迈,亦含文人风骨的温润,更见“尽付家国”的赤子情怀。以下从几个维度解析其内涵:
一、人生轨迹的立体书写:从“戎衣”到“砚华”的双重使命
诗中“半卷戎衣半砚华”是核心意象,奠定了主人公“文武兼修”的人生基调。前半段“十五春秋戍边月,冷锋曾照秦岭崖”,以“铁血淬肝胆”的刚硬笔触,勾勒出青年时期戍守边疆的峥嵘岁月,“秦岭崖”“冷锋”等意象凸显军事生涯的苦寒与坚韧;后半段“十年杏坛耕夜雨,桃李春风遍天涯”,笔锋转向教育事业,“耕夜雨”的勤勉与“桃李天涯”的成果,展现知识分子“传道授业”的温情面。文武两种身份的交织,既符合传统士大夫“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理想,亦暗合当代复合型人才的时代特征。
二、治世之才的多维实践:从边疆到江南的家国担当
诗的中段以“忽闻雪域烽火急”为转折,开启主人公投身治理实践的篇章。“青稞酒中定智库,牦牛背上解危机”,以边疆特有的风物(青稞、牦牛)暗喻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展现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再下江南织经纬,水墨苏南绣新编”则转向江南经济建设,“舞梭烟雨”“侬语丹青”将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融合,既见“织锦秀”的规划能力,亦含“化虹霓”的诗意追求。尤其“经济顿开混沌天,艺术创意换龙泉”一句,点明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将艺术与产业结合,暗合当下“文化赋能经济”的理念,足见主人公的前瞻视野。
三、精神境界的升华:从“长恨”到“付家国”的生命觉悟
诗的尾段“而今霜鬓立苍茫”起,转入对人生的回望与哲思。“匣中宝剑鸣未已,案头青简墨犹香”,以“宝剑”“青简”象征未竟的理想与不灭的文心,体现“老骥伏枥”的壮怀;“长恨此生非我有,尽付家国三万粮”则是全诗点睛之笔,化用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反其意而用之,将个人生命彻底融入家国大业,“三万粮”非指物质,而是象征毕生奉献的精神分量。结句“且邀太白赊月色,再借昆仑铸诗行”,以李白的浪漫与昆仑的雄浑收束,既显文人雅致,又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时代、对天地的精神对话,境界宏阔。
四、艺术特色: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与意象体系
诗中意象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铁血”“冷锋”“宝剑”“雄鸡”等硬朗词汇,与“砚华”“烟雨”“丹青”“月色”等柔性意象交织,形成刚柔相济的节奏。结构上采用“总—分—总”,以时间为序,分阶段铺陈人生经历,每段以具体场景(戍边、教学、治边、治江南)为载体,避免空泛抒情,使情感落于实处。用典自然,如“霓裳曲”暗指传统模式,“龙泉”代指利刃(此处或指发展动力),既具文化厚度,又贴合现代语境。
结语:一代人的精神缩影
《赋长恨歌》虽写个人生平,却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群体肖像。从边疆到江南,从军事到经济,主人公的足迹串联起中国数十年发展的重要脉络,其“尽付家国”的自觉,既是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当代延续,亦是改革开放后实干者的真实写照。诗中“长恨”非悲叹,而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正因“此生非我有”,才更见将个体融入时代洪流的崇高与悲壮。全诗于苍茫处见深情,于顿挫中显豪迈,是个人史诗与家国叙事的动人交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