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馍上花开(散文)
作者:季志林
我的家乡咸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人称“陕西白菜心”。自秦孝公营建咸阳城起,至今已有近2370年的历史。因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曾建都于此,所以,咸阳也被誉为华夏“第一帝都”。
咸阳地处中国的版图中心,我国大地原点就在咸阳城北边的泾阳县境内。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咸阳深受古代帝王青睐,人常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指的就是咸阳及周边地区。周秦汉唐在咸阳留下的陵墓众多,仅帝王陵便有27处。咸阳城区北部的第一道塬,分布着西周及西汉时期的诸多王陵,多为平地起塚,因而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而地处礼泉县的九嵕山主峰虎踞渭北,气吞关中,两侧山峦起伏东西连绵数百余里,在古代堪舆家眼里,更是一条充满帝王气象的龙脉,是故唐太宗李世民选择在九嵕山主峰凿山为陵。那些曾经追随李世民征战数年,最终打下大唐江山的凌烟阁功臣以及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文武大臣们也先后陪葬于此,使这里最终成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一道咸阳塬,半部中国史。 随着时光的穿越,咸阳逐渐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文物多,故事多,礼节多,讲究多。
蒸花馍便是咸阳诸多民俗中的一种,也是咸阳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花馍的制作工具很简单,以菜刀、剪刀、梳子为主,而食材则是上等面粉、菜籽油、红枣以及黑豆等。
但花馍的制作工艺却极其复杂。咸阳人擅长面食制作,平时生活以面条、锅盔(即烙饼)、蒸馍(即馒头)为主,同为面食,做法却是花样百出,各县(区)都有自已的特色。
蒸花馍实际上是以蒸馒头为基础,通过揉、捏、拨、粘等方法,在馒头顶部制作出各种花草、水果、动物甚至戏剧人物造型,上笼蒸熟后视情上色点彩,做到表面光鲜,耐贮耐放,既能观赏,又可食用。花馍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农村妇女只能做出比较简单的花馍如莲花馍、枣糕、油馅包子等。若想蒸出造型复杂的花馍,必须具有一定的手工艺基础,没有拜师学艺的经历和多年制作经验是难以完成的。
在我的记忆里,蒸花馍的民俗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最为流行,逢年过节、婚嫁迎娶、老人过寿、喜得贵子,凡遇喜庆佳期都要蒸花馍以示庆祝。
咸阳人过事图热闹,爱体面,据说蒸花馍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积习成俗。千百年的工艺流传过程也不断赋予花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心灵手巧的咸阳妇女通过自己的奇思异想,让蒸花馍的民俗与人生礼仪紧密相连,人们把对亲友的情谊浓缩在小小的花馍上,以馍连心,以物言情,通过节日喜期互送花馍,表达对亲友的深情祝福。所以,蒸花馍也是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过去的咸阳人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重阳节走亲戚,均以花馍为主要礼品,既渲染节日气氛,又彰显地方特色,而且充分展示了咸阳妇女的精湛厨艺。
春节晚辈给长辈拜年,讲究蒸走亲戚的花馍,咸阳人称之为“礼当馍”。一般都是又白又大的油包子,这是生活富裕程度的象征。腊月二十八前后开始蒸馍,用一大盆面粉,撒上些许精盐,然后将烧热的菜籽油稍晾之后泼入面中,拌匀便成了包子馅。油包子顶部要将面折有序排列捏出菊花造型,蒸出来富态体面既好吃又好看。
花馍是一个人的脸面,到了亲戚家,亲友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要对各家的花馍评头论足,如果谁家油包子个头大,馅儿饱,花型好,就说明日子过的很殷实,亲友们都会替她高兴。
我的母亲曾是蒸花馍的行家,因为手艺好花样多,每年春节蒸包子,邻居们都要请她帮忙,为的是走重要亲戚时能提上肥大体面的“礼当馍”。而她总是尽量不让邻居们失望,每到春节之前便格外忙碌,东家进,西家出,连续几天都不停歇。平时村邻遇有红白喜事也会请她帮忙蒸花馍,母亲性格和善人缘极好,她不仅热心助人,还会耐心传授讲解花馍加工技巧和经验,所以邻居们也非常乐意请她帮忙。
而元宵节、端午节和重阳节,则是娘家人到新出嫁的女儿婆家祝贺节日(咸阳人叫“追节”),舅家人给外甥祝贺节日。所蒸花馍均为枣糕,一层面皮一层红枣层层摞起,一般为单数5一9层,取生活幸福红红火火步步登高之意,同时祝福下一代平安健康,早点长大,早日高就。考虑到儿童们大多具有好奇心理,也有人喜欢捏出一些动物形象的花馍作个陪衬,譬如小老虎、小狗、小猫等等,以表达驱邪平安等美好祝愿。同时,元宵节要送花奵,寓意前程光明,重阳节要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
向长辈祝寿的花馍则多以寿桃,牡丹、仙鹤等造型为主,寓意平安健康,多福多寿。
娶亲成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因而仪式感极强。咸阳民间新婚迎娶之前,按风俗男方要向女方送食盒,内装四种食品,称为“四色礼”,其中便有花馍,而且多以龙凤、牡丹或合欢花为主,以表示喜结连理,百年好合。
节日喜庆时蒸花馍,丧葬祭奠时同样蒸花馍。因而花馍也是祭奠故人的供品之一,称之为“大献食”。一般多为莲花、菊花、仙鹤等造型,供于灵前,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从艺术角度讲,咸阳花馍特色鲜明,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巧夺天工。大花馍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小花馍精巧玲珑,婀娜多姿。尤其是小动物的形象十分逼真,维妙维肖。无论是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中游的,摆在堂前让人一看,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虎就是虎,龙就是龙,虽为静物,却有动感,其艺术感染力堪称“咸阳一绝”,也反映出关中女性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炉火纯青的面食加工技艺。
花馍作为咸阳古老的食品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寄托着世世辈辈咸阳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传递了一种浓郁温馨的乡情乡风和对美好日子的向往,这是咸阳花馍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根本所在。然而,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年轻人走亲戚所带礼品多为烟酒糕点,既方便也省事,因而蒸花馍的人也越来越少,咸阳花馍这一传承千年之久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咸阳市加大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咸阳花馍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些年,咸阳市农业局、供销社、文化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次咸阳花馍展览,千姿百态的花馍让咸阳市民大开眼界,常年生活在关中都市圈的城里人不禁惊呼原来咸阳的民俗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不过,我觉得仅有短暂的几次展览远远不够,咸阳花馍不仅仅是咸阳人的文化,更应该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方面,我们的思路和眼界都应该更开阔一些,首先应充分发挥现存民间艺术家的传承作用,通过集中培训,让年轻一代把花馍制作工艺学到手。其次,要把展示和体验咸阳花馍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之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咸阳花馍,让更多的人了解咸阳花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兴建咸阳民俗文化博物馆,使其成为展示咸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如今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发展旅游产业,咸阳本身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除咸阳花馍外,咸阳皮影戏、咸阳社火、咸阳牛拉鼓、咸阳手织布、咸阳秦绣等一大批反映咸阳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每遇节日长假或“黄金周”,许多人都会选择举家出游,而旅游景点涵盖着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风情文化等各个方面,如果把包括咸阳花馍在内的咸阳风情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套开发,岂不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咸阳来旅游观光?
由此可见,咸阳花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相信,勤劳智慧的咸阳人民有的是思路和办法,在不远的将来,成阳花馍这一民间艺术之花必定盛开在关中大地之上!
2025年4月18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