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长安月下的笔墨春秋
一一论侯振宇诗书艺术的三重维度
作者:木易
在十三朝王气氤氲的长安故地,侯振宇的砚池里沉淀着半部中国艺术史。这位枕着渭水涛声成长的秦川之子,用狼毫在宣纸上勾连起《石鼓文》的苍茫、《全唐诗》的璀璨,以及黄土塬上永远晾晒着的民歌。当我们凝视《终南雪霁图》,那些从汉隶碑刻里走来的字形,抑或是诵读《灞桥柳》中“千丝万缕都是未寄出的家书”这般带着碑帖质感的诗句,便能触摸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这转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修复,而是将青铜鼎彝熔铸成当代艺术语言的淬火过程。
侯振宇的创作姿态,正如贾平凹所言:“长安的月,照着古人,也照着今人,但月光里沉淀的,永远是未完成的追问。”
究其而言,侯振宇的创作谱系中始终流淌着两种基因:金融工作四十载淬炼的精密理性,与插队岁月浸润的土地记忆。这种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其诗歌与书法成为“用算盘拨动星象”的独特美学实验。在《诗人》组诗中,“学富五车”的智性锋芒与“铁马冰河”的浪漫豪情相互撕扯,如同其书法作品里颜体的浑厚骨架与行草的飘逸线条形成的张力场——前者是数字时代的秩序隐喻,后者是农耕文明的抒情遗韵。这种矛盾共生恰如:“当代性往往诞生于不同时间纬度的激烈碰撞中,如同青铜鼎上生长出量子纹路。”(张清华语)
侯振宇的书法实践,本质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考古。他并非简单临摹碑帖,而是通过笔墨重构历史场景,使静态的碑刻在宣纸上重获叙事张力。
1.《昭陵六骏题跋》:解构历史的笔墨剧场
在题跋册页中,欧阳询的楷法骨架被注入动态叙事:特勒骠的蹄痕化作顿挫的笔锋,“飒露紫”三字的断裂缰绳与拔箭雄姿,暗合了《史记》中“破釜沉舟”的悲壮美学。这种解构与重组,可比拟艾略特《荒原》对神话碎片的现代拼贴,但侯振宇的独特在于将“碑学”从金石考据的桎梏中解放,赋予其戏剧性的在场感。
2.《法门地宫》:空间叙事的墨色密码
宿墨的枯润层次模拟地宫甬道的幽深,朱砂小楷《心经》的介入,则似敦煌遗书中“供养人”的当代转译。这种空间语言,与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神性设计异曲同工——墨色是物质的,却通过观者的视觉路径升华为精神仪式。
3.颜体新诠:金融理性的笔法实验
侯振宇对《颜勤礼碑》数十年的临摹,绝非简单的技艺锤炼,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颜体的浑厚骨架被赋予资产负债表式的精准平衡。其书法中“灵动中有厚重,厚重里有飞动”的特质,实为将金融工作者的时间管理哲学注入传统笔墨:每一笔的提按顿挫,既是颜真卿式的筋骨锻造,又是资产负债表般的精准平衡。在为西安城墙书写楹联时,他通过十易其稿的推敲,将“千年砖石”的厚重与“十四五规划”的轻盈并置,形成类似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对灰瓦白墙的现代重构——传统符号因功能转化而重生。既凝固了“千年城墙的砖石记忆”,又让“十四五宏图”的现代性叙事在篆隶笔意里获得历史纵深感。这种书写行为本身,已然成为“将当下刻入青铜”的文化仪式。
在丈二匹巨制《法门地宫》中,侯振宇用宿墨营造出地宫甬道的幽深。当观者随着枯润相生的线条步入作品纵深,会在某个转折处突然遭遇《心经》全文的朱砂小楷——这些殷红的文字像供养人捧着的长明灯,照亮了当代书家对敦煌写经的重新诠释。这种空间叙事手法,令人想起霍去病墓石雕将祁连山战阵化作静态岩石的永恒凝固。
侯振宇的诗歌创作,始终与关中土地的血脉共振。他拒绝将“在地性”简化为民俗符号,而是通过语言炼金术,将黄土的肌理熔铸为现代性寓言。
1.《麦客谣》:方言节奏与瘦金体的悖论共生
关中方言的粘稠质感,与宋徽宗瘦金体的峭拔章法形成奇异共振。当“碾场碌碡压碎十五的月亮”这样的诗句被投射至数字化展厅,其美学冲击不亚于蔡国强用火药爆破《千里江山图》——农耕文明的碎片在当代语境中迸发超现实能量。
2.《窑洞笔记》:词语的地质层理
《挖参人》组诗里"把秦岭的年轮/卷成旱烟袋"的意象,与侯振宇书法中枯笔皴擦形成的"飞白山脉"形成互文。这种将土地肌理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自觉,源自他对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念的诗性继承。在《窑洞笔记》中,倾斜的诗行模拟暴雨冲刷后的崖壁褶皱,彩陶残片与农机零件的并置,暗喻着文明迭代的创伤与新生。这种“地质诗学”,与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铅板废墟艺术形成对话——二者皆将土地记忆转化为物质媒介的史诗。
3.金融诗学:算珠与麦穗的复调叙事
在其散文诗集《律动足迹》中,金融人的职业轨迹被升华为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漫游:算珠的脆响与麦穗的窸窣构成复调,信贷报表的网格间游走着“被麻雀啄碎的黄昏”。而《诗人》组诗更将这种跨界体验推向极致——“钻进书山沟壑”的考据癖与“放浪山水”的逍遥派在此达成和解,如同其书法理论中强调的“技法在心法统摄下的整体性”。当“二维码图腾”与“甲骨文基因”在诗行中杂交(《直播时代的祭祖仪式》),侯振宇实际上在以“词语炼金术”,将文明的断层带熔铸成新的美学合金。
侯振宇的诗书合璧,绝非形式层面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化基因编辑”,在甲骨文与二维码的杂交中培育艺术新物种。其书法部分取法散氏盘铭文的苍浑,却在字形结构中暗藏后现代拼贴。例如"祀"字的"示"旁被处理成三星堆纵目面具的抽象线条,而"巳"部则转化为地铁隧道剖面图。这种跨越三千年的形式对话,让人想起李泽厚所言"积淀说"在当代的变异——不是将传统符号简单挪用,而是让文化基因在解螺旋过程中重组新的表达序列。
1.《青铜时代》:饕餮纹的赛博格转生
在《青铜时代》长卷中,侯振宇将西周何尊的饕餮纹解构成诗句的韵脚。那些曾盘踞在青铜礼器上的神秘图腾,化作"饕餮的瞳孔里/有甲骨文在跳傩戏"这般魔幻意象。当这些诗句以错金银工艺般的布局嵌入书法长卷,宣纸上的墨色与矿物颜料的斑驳,竟在展厅LED冷光源下呈现出青铜器出土瞬间的氧化光谱。这种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观念艺术的实践,恰似三星堆金杖纹饰在当代数字艺术中的拓扑变形。
2.伪金文AR装置:非遗的病毒式传播
《铭文矩阵》中,观众扫描拓片伪金文即可获得社会病症诊断书。这种转化策略暗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观,但侯振宇更进一步:他让非遗像计算机病毒般侵入当代生活,在解码过程中完成文化记忆的强制性接种。
3.散氏盘与地铁隧道的拓扑学对话
“祀”字的纵目面具化变形,与地铁隧道剖面的几何线条并置,实为对李泽厚“积淀说”的逆写——不是历史向当下的线性沉淀,而是不同时空形式的拓扑折叠。这种创作思维,堪比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空弯曲”的艺术具象化。
在组诗《钟鼎录》里,侯振宇用"编钟的裂隙间长出了光纤神经"这样的超现实意象,构建起青铜文明的数字化转生。这种语言实验与他的书法装置《铭文矩阵》形成互文:当观众用手机扫描拓片上的伪金文,AR技术会将其解译为当代社会病症的诊断书。这种非遗转化策略,既非民艺复刻亦非符号戏仿,而是类似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侯振宇在终南山写生系列中创造的"地质书法",可视作长安画派"为山水立骨"理念的延伸。他将《华山碑》的险峻笔意与卫星测绘图的等高线融合,在《秦岭地质志》长卷中,每个字的提按转折都对应着板块运动的数据波动。这种将书法笔触科学量化的尝试,犹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获得启发的当代升级版。
1.地质书法:笔触的科学量化实验
《秦岭地质志》将华山碑笔意与卫星测绘数据融合,每个提按转折对应板块运动的毫米级位移。这种尝试,与杜尚将《下楼梯的裸女》解构为运动轨迹的立体主义实验殊途同归——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在数据流中溶解。
2.参数化书法:褚遂良楷书的流体建筑学
在参与大明宫遗址光影艺术季时,侯振宇的投影书法《含元殿》将褚遂良的楷书解构为建筑力学的虚拟模型。那些原本承载儒家礼法的笔墨结构,经过参数化设计后,竟能模拟出唐代斗拱的承重曲线。这种转化不仅实现了谢赫"骨法用笔"的现代诠释,更创造了类似扎哈·哈迪德流体建筑般的书法新物种。
3.唐三彩波普化:窑变美学的符号狂欢
丙烯酸树脂模拟的唐三彩釉色,在波普拼贴中解构了中堂形制的庄严性。这种策略与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共享同一逻辑——通过重复与变异,将古典符号转化为消费时代的图腾。
其诗歌《考古队》中"用洛阳铲的剖面/丈量大唐西市的二维码"这样的诗句,揭示了他对文化考古学的独特理解。这种创作思维投射在书法上,便形成了《大唐三彩》系列中独特的釉色肌理——用丙烯酸树脂模拟唐三彩窑变效果,在传统中堂形制中嵌入波普艺术的拼贴元素。这种突围策略,与徐冰《天书》的伪文字装置形成东西方对话,却又比后者多了份周秦汉唐的文化纵深感。
侯振宇的突围策略,既非民粹式的文化复古,亦非后殖民式的符号戏仿,而是通过“技术考古学”,在传统基因链中插入当代文明的突变片段。
侯振宇案头的鎏金铜蚕镇纸,始终压着半卷未写的生宣。这卷空白恰似长安城未完成的现代性叙事:当他的狼毫笔尖同时蘸取碑帖墨韵与像素流光,那些从《开成石经》上苏醒的文化基因,正在数字文明的培养皿中裂变出新的艺术生命形态。在这个青铜鼎彝与量子计算机共存的时代,他的创作实践提示我们:所谓传统,不过是尚未完成的先锋;所谓非遗,实为永在重构的当下。
面对书法界“线条说”对传统点画理论的消解,侯振宇的批判锋芒直指文化殖民的深层危机。他将孙过庭《书谱》的审美体系视作“抵御西学东渐的精神长城”,在《墙上的裂缝》等诗中,这种焦虑被具象化为“无数个未完成的自我在黑暗中痉挛”。这种坚守绝非保守主义者的顾影自怜,而是如“在全球化飓风中栽种汉语的根系”——其书法教学中对“纯正传统”的执着传承,与其诗歌里“甘于寂寞”的创作姿态,共同构成对消费主义美学的沉默抵抗。
侯振宇的创作生涯,如其笔下那柄“缺口的老茶壶”:金融理性的沸水在其中翻滚,却始终蒸腾着《圣教序》的墨香。当多数跨界者困于身份焦虑时,他却将双重体验转化为“在银行柜台誊写《回延安》”的史诗性行为——数字时代的冰冷代码与红色记忆的炽热笔触,在此达成不可思议的和解。这种创作姿态,正呼应着对“大时代诗人”的期待:“他们必须同时是会计师与巫师,在资产负债表与招魂幡之间,重建文明的资产负债表。”
2025年4月9日作于北京朝阳
【作者简介】贾赛赛,笔名木易,诗人,批评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总编辑、首席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北京政报》高级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