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女作家徐慧敏二十年如一日每天创作一首诗作品研讨会昨天在沪举办
众多名流写诗撰稿力挺祝贺她
主持人:袁德礼,发言人:朱超群,张春新,潘培坤,丁罗蕾,刘俊国,李媛成,潘幽燕,周琪卿,周裕华,九英等
摄影:夏梅珠,丁罗蕾
昨天中午,在江南村大酒店四楼总统包房,中国现代作家协会,文笔精华研究会,上海散文杂志社,中国作家记者书画家联谊会群联手为九十二岁老作家徐慧敏举办二十年如一日每天写出一首诗作品研讨会,场面热烈,发言者踊跃。让徐慧敏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感谢同志们到会祝贺🎉!
在这神圣文学的殿堂里,我们齐聚一堂,共同仰望那璀璨的星空,徐慧敏就是那耀眼的星辰,正以她那不朽的光芒,照亮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心灵。九十二岁高龄的杰出诗人徐慧敏,她以诗歌为笔,以才情为墨,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细腻入微的文学画卷,让我们为之倾倒,为之震撼。
徐慧敏老作家,这位跨越世纪的文学才俊,她的每一首诗歌,都如同精心雕琢的明珠,镶嵌在文学的殿堂中,熠熠生辉,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她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在她的笔下,怀古诗如同一座座穿越时空的桥梁,引领我们步入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怀。她的咏物诗,则像是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透过那细腻的笔触,窥见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与魅力。至于她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如诗如画,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徐老作家的诗歌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每一句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她的比喻贴切而生动,拟人化手法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诗歌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呼吸、同悲喜。她的诗歌不仅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更能深入人心,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思考与深刻感悟。
在徐老作家的诗歌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对生活的赞美,更看到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她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与探索。她以诗歌为媒介,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类的关爱,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徐慧敏的诗集,是她一生的心血与才华的结晶。她的诗歌成就,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文学的重大贡献。她的诗歌作品,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历史书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沧桑。她的诗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诗意,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人类灵魂世界。在她的诗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奋力前行,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
徐老作家的诗歌,如同她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坚韧与毅力。她在九旬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用诗歌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描绘着心中的美好愿景。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反思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人生价值。她的诗歌不仅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的表达,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启示。
徐老作家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人类的关爱,让我们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余,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与意义。她的诗歌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与困难中看到希望。她的诗歌不仅是对自己的抒发,更是对人类的思考与启示,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生命价值。
徐慧敏女士的诗歌成就,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文学事业的推动与发展。她的诗歌作品不仅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与赞誉,更在互联网大数据传播的今天,赢得了国际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她的诗歌作品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她的诗歌作品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让我们一同期待徐慧敏女士未来更多的文学佳作,相信她一定会继续以她那不朽的才情与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徐老师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的关爱,用自己的笔触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在徐老师的诗歌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共同追寻那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与生命意义。
参加92岁女作家徐慧敏作品研讨会的总编,作家,歌唱家,教授,报社记者的有朱超群,袁德礼,潘培坤,刘俊国,张春新,丁罗蕾,白莎,王中王,九英,潘幽燕,王云,周琪卿,木子,徐慧丽,陈敬标,宋长星,周裕华,韩骥,夏梅珠,《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名作家沈裕慎等。
下面刊发名家发言
诗心常在,永远年轻
——女诗人徐慧敏散记
作者:朱超群
一
去年5月9日,在袁德礼老师的精彩策划和组织下,我们在江南邨酒店为徐慧敏老师召开了一次作品研讨会。
徐老师是位非常勤奋的诗人,那时,老师就每天写一首诗,仿佛养成习惯。作为90高龄的老人,还头脑十分清醒,思路敏捷,不容易啊!她是这个年龄段人中的佼佼者。
我们当时认识的时间不算长,想想是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那时,认识不到三年(注:现在呢,近四年了),主要是在网络上交往,但我们仿佛认识了很久。为什么?大家喜欢文学,是文学作品的牵线啊!几年来,徐老师从加入嘉定文学协会和后来的文笔精华研究会,她在会员中发给我的作品,是最多的一位。有好长一段时间,她每天写一首诗,发一首诗,经常在我主编的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微刊》上发表。另外,徐老师写了许多传记式散文,也投过来。发表在我们《文笔精华微刊》《嘉定文学》杂志、《文笔精华》杂志,以及《双城人文》杂志上。我在她写的传记和诗歌中徜徉,阅读她的作品,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记得徐老师加入嘉定文学协会后,会刊《嘉定文学》杂志组织结构图上标明:9旬女诗人徐慧敏荣获“形象大使”称号。
徐老师在2021年3月,由金秋文学社帮助出版过一本《晚霞夕照》的诗文集,在召开徐老师作品研讨会时,她送过我一本,我认真阅读过一遍。因此,徐老师的诗文,我已经看过许多了。了解了徐老师的生平和诗文,我们仿佛老早就已经认识并熟悉了一般。
徐老师出版过三本诗集,写过8000多首诗歌。她在阅读第三本诗集《晚霞夕照》时,看到书中有我认识的张谷平、潘培坤为她的诗集写了序,有原是上海有名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时的指导员,他是从1982年9月在上海警备区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下来的王经文。退休后,选择做公益志愿者,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少年,用好八连精神引导青年成长进步。据说王经文78岁学电脑,80岁开博,也写了许多诗文。
也有局长诗人张春新为徐老师写的阅后感或诗文评。徐老师的阅历很广、认识的人也很多。我觉得,一位喜欢写诗的人,诗心常在,永远年轻。
二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徐老师和张局合著而出版的新诗集一一《吟诗和快乐》。
就在去年5月9日为徐慧敏在江南邨酒店组织了第一次女诗人作品研讨会。其中有我与“局长诗人”张春新参加。会后,张局对我说,徐老师写的诗以及他与之和的诗,累计有百首以上,如果两人各选100首,可以出一本诗集吗?我回复“行啊。”于是,张局委托我帮他俩选编一本吟诗和诗集,并为之写序。
一位九旬女诗人,一位八旬以上退休局级老干部,一吟诗一唱和,是值得称赞和夸奖的。而两人的诗歌都写得好,自然愿意推荐。我问张局,徐老师有没有出合集的想法?张局回答有。我说“这就没问题了”。
我请张局将他有“和”徐老师诗的诗歌在微信上发给我,然后根据“和诗”,寻找徐老师的“原诗”。徐老师写的诗实在太多,而她的诗在全国各地网络上都有发表,而发表过的作品,我们研究会平台上的微信公众号就不再重复,我也大都没有收集在作者发表过的电脑 “档案”中。因此,有些“原诗”能找到,有些“原诗”却找不到。当然,找不到的许多“原诗”,也一定非常优秀。因为不优秀的“原诗”,人家在“头条”啊什么的网络上发表。张局一共发我有256首“和诗”,而我找到的徐老师的“原诗”,却还不满100首。说明什么?说明徐老师在各地网络上发表的作品很多,闻名遐迩。这样,我求助徐老师设法为“遗失”的“原诗”找一部分“回来”。通过“寻找”,加上已有的,累计有近130首“吟和”诗。经过核对,有标题相同的合并和重复选用的删除,最后各选106首诗歌定稿。
关于诗歌排列,是按发表先后顺序做成目录。徐老师的吟诗为先,张局的和诗在后,每首诗都俱上姓名。另外,几篇徐老师的散文,列为散文诗的范畴,张局也“和”过诗的,就一起入选。书中的许多诗都是现代诗或称自由诗,不太讲究格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各人的想法在形式上相同,但在内容上和行数上则可能有些不同。
其实,张局“和”徐老师的诗,几年前是在袁德礼老师的一个群里看到别人先和诗,他再“和”的。是笔名劳仁的王经文老师先“和”的,或称为“赞”。张局觉得与徐老师“和诗”,是一种对大姐的关心、鼓励和激励。没想到,一“和诗”,竟坚持了这么久,写了那么多,还一起编成一本书了。
这是一件没想到的事,挺出乎人意料之外。两人吟诗唱和,不仅成为一段文人间的“传奇”故事,更留下一本诗歌佳作,值得诗人自己和人们为之纪念啊!
关于书名,徐老师说由张局定,后来张局与我一起商议,初拟了几个,最后定名《吟诗唱和乐》。这是一个吟诗,一个唱和,快乐地写,快乐地和的意思。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对于年老者写诗文来说,是有益身体健康的。特别是老人多动脑子,不易生老年痴呆症嘛!
以上所说,通常是讲对了一个人生道理。而对于一位思想活跃者来说,年纪再大,更有一份为社会作贡献的心呢!两位老人都是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又是在党几十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是他们一生中的追求和梦想。因此,他们所写的诗文,都是宣传社会正能量作品,也是为社会作奉献的一种身体力行、亲力所为嘛。
书稿完成后,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全部作品。第一首“深秋”,张局写于2023年9月11日(注:徐老师的诗文,大都是不表日期的)。最后一首是张局的“歌唱徐慧敏——献给徐老作品研讨会”,日期是2024年5月9日。在各人的106首诗中,其中最后的各一首诗,其实是作品研讨会的评价或感想,不算和诗,但也有和诗的意义。放在最后,仿佛是对和诗的一个小结和交待。
三
徐老师的“原诗”与张局的“和诗”,有写人物、写事、写景和写物等,都写得非常洒脱、奔放和优秀。写人物或感想的,如“诗梦”、“爱的宣言”、“四大美女”、“以诗结缘 因情而聚”;写大自然景物描写的,如“云雾”、“晚霞”、“睛雨相间”等;写植物花草的,如“茶花”、“白玉兰”、“从小草到青草”等。总之,诗人通过抒情言志,写出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诗人通过观察和描绘,如同思想家一样,把现实中想到的或梦想的尽情抒发出来,并通过作者用美丽的诗性语言,获得读者的肯定或称赞。
徐老师的原诗中写的是自己年幼时上过舞台,练过功,对英雄美女的崇拜,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想忘记也忘不了。诗的样式,是现代诗中的自由诗,写法上一段到底,一步到位。张局的诗,也是现代诗,但是四句一节,四节16行,构成一首诗。前后两首诗,其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形式上不尽相同。
在徐老师诗“摘星”中,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
“仰望着天上的星星/一弯月光正照射进我的窗楹/能有一架天梯吗?真想爬上去摘一颗送给思念中的你//”
在张局诗中,最后一节是这样“和的”:
“冬天的雪花纷纷扬扬,象征着纯洁真摯的深情。去九天摘星是浪漫的未来,闪亮在心间是一颗永恒的星!”
徐老师的“吟诗”与张局的“和诗”都是一个小节,一个无标点,一个有标点。一位在第三第四行中写:“能有一架天梯吗?真想爬上去摘一颗送给思念中的你”,另一位在第三第四行中“和”:“去九天摘星是浪漫的未来,闪亮在心间是一颗永恒的星!”。应该说两人的诗都写的自由奔放,多才多艺,仿佛各有春秋,各有气质,各显特色。徐老师的吟诗总体放手,随意,自由;而张局的“和诗”,则比较注重现代诗歌中的一般规律和“有点”方法。一步到位的写法,可能不太容易押韵;分节写诗,则比较方便韵脚。两者的“吟”与“和”,内容则大致是殊途同归。
四
《吟诗唱和乐》一书,是通过一位九旬女诗人和一位八旬以上的“局长诗人”吟诗唱和所写的诗歌而出版的一本诗歌选集。书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位文友之间的一段友谊和真情故事。同时,也是两位诗人,特别是后者对前者在写作上的热情鼓励、激励和长期坚持,才有如此出书的结晶。两人的快乐写作,更是通过宣传反映社会正能量诗歌,作为老龄人对社会作贡献的具体表达和充分体现。
两位诗人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热情奔放和优美上佳的“吟诗”与“和诗”,各精选出现代诗歌106首,收在合集中。作者用智慧和想象来描写人、描写事、描写景和描写物等,通过抒发感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丰富的与时俱进的人类理想和美好生活憧憬。作品贴近生活,很接地气,备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值得推荐欣赏和收藏。
我们有缘,是文友之缘,并且已经结识多年。愿我们的文友真情长在,不断有诗歌佳作存世。人啊,诗人所写的诗歌,就如天空中的繁星那样,为人们留下璀璨,留下永恒。
2025年4月9日
注:此文为徐慧敏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你从哪里來
——致徐慧敏老师
诗:路局作家张春新
你从少年梨园班底走来,
家传的基因善良、豪迈。
唱、唸、做、打一应俱全。
生动、活泼、伶俐、可愛。
你有幸与上官云珠名演员交往,
你难得与大师梅兰芳同台。
梁祝、西厢、红楼曲不离口,
一个眼神、一甩水袖尽显风采。
你从教师队伍中走来,
培育幼苗、花朵是你光荣职责。
三尺讲台传承华夏底蕴,
肩负继往开来新一代。
你从雪域高原走來,
跟随丈夫支边豪不懈怠。
雪莲盛开似愛情的花朵,
森林篝火映红了壮阔的胸怀。
你从群山大漠里走来,
艰苦磨练豪气长在。
你以共产党员的耿耿红心,
献给了九州的边陲山寨。
你退休后从街道走來,
余热献给了年轻一代。
夫逝挥泪继承遗志,
每日一诗赢得满堂彩。
“陈年往事”、“金秋园小草”“晚霞夕照”三夲书荣登榜首,
名气越响,虚心以待。
“吟诗唱和乐”诗集与友合作问世,
你的心胸似辽阔的大海。
徐老啊,你是人生的楷模,
与时俱进的榜样所在。
恭祝你健康长寿,
松柏长青,永載史册!
祝贺徐慧敏作品研讨会举办
诗:潘培坤
徐老诗文日精妙,
心灵感悟入诗稿。
常忆青春少年时,
梨园学艺本领高。
十岁伴戏梅大师,
及长花旦重担挑。
走南闯北创天涯,
腹有戏文领风骚。
雄鸡一唱天下白,
三尺讲坛从师教。
事业家庭皆兴旺,
随夫支疆亦自豪。
天山雪莲几支花,
吐蕃哈蜜一串萄。
边塞生活苦中乐,
生根开花节节高。
生活源泉润华章,
亲身体验品味高。
叶落归根返沪居,
子女有为且敬老。
推窗凭临旭日红,
小酌自饮度春晓。
梦中常忆故人好,
白日屡写依别稿。
更有子女伴左右,
亲情诗情似浪涛。
澎湃激越日日诗,
温情怡情逐浪高。
讴歌祖国昌盛曲,
吟唱晚晴艳阳好!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在心皆开窍。
最喜平生万首诗,
日吟乐度好夕照!
喜迎明朝春更美,
百花盛开环宇俏!
作家简介:
潘培坤,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正厅)。上海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又称上海市老干部岳阳楼书画社社长);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书法社社长;上海市老干部金秋文学社顾问。曾历任处长,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自学生时代发表处女作至今,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人民日报等省部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新闻、百余(首、篇);专著或合著(编)十余册,约450余万字;主要有《绿野霞飞》个人诗歌专集《古诗文名句公益读本》,诗文选《躬耕集》以及《城镇化探索》,《中国城镇化之路上海实践丛书》(五册),《县乡领导岗位规范》、《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上海篇》等。
2025.4.9.
受徐大姐影响我也提起了笔
文:科普作家丁罗蕾
今天我很荣幸被邀参加九旬老作家二十年每天一首诗作品研讨会,看到会议气氛很喜悦,发言很踊跃,我谨代表上海科协对召开徐慧敏作品研讨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3年前,报界大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袁德礼老总将我引进到以朱超群总编为首的《文笔精华研究会》群体当中,我能每天读到老作家徐慧敏发在群里的诗文,反映她小时候跟父亲学演戏,跟梅兰芳等名角同台演戏,当上人民教师,投身支援新疆建设,写怀念老爱人
等各类题材的诗文,我被深深振撼了,让我这个长期从事工厂管理工作的理工女,萌发要向徐慧敏老师看齐,这些年,在报刊杂志在官网,在《文笔精华》《西部风》等微刊,在自己的美篇中发表了60多篇散文随笔和视频。万分感谢老作家徐慧敏让我在晚年生活找到自己的一份快乐。
诗坛不落的星辰
一一致徐慧敏老师
作者 李媛成
九十一度春秋在她眉峰淬炼出银河
岁月的刻刀为她雕出永不凋零的牡丹
长长的水袖拂出京韵的雅致
少女的明眸,在时光深处灼灼生焰
她曾以粉笔为桨,划开知识的长河
让稚嫩的星辰在三尺讲台上升起轨迹
七十年前将江南的烟雨种进西域的沙海
胡杨见证,她用青丝织就绿洲的传奇
如今她的诗稿是千座喷发的火山
每字每句都迸溅着青春的熔岩
大漠的孤烟在她笔下蜿蜒成巨龙
黄浦江的涛声,在韵脚里长出雪莲
研讨会的灯光为她加冕,白发是
未融的雪冠,折射着永恒的晨光
千首诗行在会场振翅,化作凤凰
绕着这位诗坛女神,盘旋飞翔
她是时光盗不走的春天,皱纹里
藏着比少女更璀璨的光芒
当我们呼唤"不老的女神",岁月
竟在她的微笑里,逆流成诗行
看啊!她的笔尖仍在播种星辰
每个韵脚都绽放着十八岁的芳华
诗坛因她永驻青春,而我们
永远仰望——这超越年轮的神话
乙巳四月书
《赞徐慧敏老先生》
诗:军旅作家刘俊国
九秩人生尚精神,
少小随父学戏文。
曾与梅郎同台演,
风华绝代耀乾坤。
改行育才数十春,
桃李芬芳满园新。
支援新疆情义重,
退休定居上海滨。
文学路上勤耕耘,
八千诗篇耀星辰。
出版诗集传佳话,
会员身份多荣耀。
荷兰花海留墨香,
金秋文学有芳名。
嘉定文坛传美誉,
文笔精华显才能。
老前辈兮德艺馨,
人生历程多辉煌。
后辈敬仰学榜样,
传承文化谱新章。
岁月如歌心不老,
才华横溢映春秋。
愿君福寿长康健,
文坛永驻光辉留。
《如灯塔般的您》
——敬赠徐慧敏老师
潘 幽 燕
在人生的路上,
总有一盏灯,
默默为我们,指引方向。
徐慧敏老师,
您鹤立九十高龄,
依旧晨起挥毫,笔耕不辍。
您用——
诗的温暖,
爱的光辉,
智慧的力量,
照亮我们的心灵。
您有一颗温暖的诗心,
晨曦不误,轻吟流转,
字里行间,皆是光明——
您有一颗温柔的诗心,
每个字句融汇智慧与真情,
如春风拂过心田,
让我们悄然觉醒。
您有一颗慈爱的诗心,
默默呵护晚辈,
如雨露,悄然滋养,
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和坚定。
徐老师,
您是我们心中——
永远的诗意与楷模,
您的美丽如晨曦般清新动人,
智慧与温暖并肩同行。
愿您幸福健康长寿,
诗心永驻,
如春风般温暖,
如明月般明亮,
继续引领我们,
照亮心中的黎明。
2025.4.9,江南邨洒店。
七绝 敬赠徐慧敏老师
潘 幽 燕
晨光洒落院香前,
心迹如诗绕指尖。
岁月无声吟善水,
笔端轻点绘深缘。
2025.4.9,江南邨洒店。
《赞徐慧敏先生笔耕不辍》
公安诗人:周裕华
耄耋犹怀翰墨心,砚田未辍鬓丝侵。
每从霜夜裁云句,常向晴窗镂玉音。
笔底烟霞凝岁月,案头灯火照青衿。
松筠自有凌寒骨,八十仍开盛世襟。
祝贺徐慧敏作品研讨会在沪举办
诗:教师作家周琪卿
九旬清吟韵自雄,新篇夜叩玉楼钟。
初逢已觉冰壶澈,大雅如逢月下鸿。
古调重弹字字工,氍毹小旦破虚空。
一声唱彻梨园雪,梅郎赞她少小红。
天山冷月淬吴钩,铁马嘶风塞草秋。
莫问龙鳞经几劫,丹心早化玉莲幽。
杏坛烟墨浸沧桑,粉笔犹擎北斗霜。
最是书声能破夜,春风十里驻韶光。
九十二道年轮里生长的诗行
——致敬徐慧敏老作家
诗:教师作家白莎
九十二道年轮刻进掌纹,
您仍以竹影为笔,蘸取星河的微芒,
在宣纸上种下整片春天。
那些被岁月揉皱的戏服褶皱里,
抖落出梅派唱腔的平仄,
化作《夜眠》中“思潮似波涛”的暗涌,
又凝成《晚霞》里“长袖舞媚秋波”的流光。
您把新疆的戈壁风沙,
纺进《耄岁之年思艺苑》的丝弦,
让天山雪水浸润的韵脚,
在黄浦江畔的窗棂结霜。
七十载笔耕不辍的晨昏线,
将白发酿成墨汁,
每一滴都折射出“笔尖绽放的春天”。
看呐!轮椅碾过时光的褶皱,
您仍以轮椅为舟,
载着《落叶自白》的倔强,
在泛黄的诗稿上航行。
“不甘心就此衰败枯黄”的宣言,
让轮椅碾碎的黄昏,
重新拼凑成“曙光艳阳天”的扉页。
此刻,松鹤在您发间整理韵脚,
玉兰将月光铺成朗诵的台阶。
当您举起诗稿的瞬间,
九十二载春秋化作蝴蝶,
栖在“红豆相思缘”的平仄里,
振翅时抖落的,
是满天星辰般闪烁的诗篇。
您有一颗美丽的诗心
——赠徐慧敏老作家
诗:小巷总理九英
您有一颗美丽纯朴的诗心
赋所有季节的花卉散发温馨
嵌满大地的小草也活力清新
好想成为您诗园里的一枺青绿
能在您的诗页里得到芬芳无限
您有一颗美丽纯朴的诗心
赋所有回忆花絮般诗情流淌
带着清脆的音韵流入爱的心田
好想成为您记忆中的一枚落叶
能在您的诗境中得到内秀丰盈
您有一颗美丽纯朴的诗心
赋所有慈爱化作云雨洒向大地
润物无声又重返天空云卷云舒
好想成为您诗雨中的一滴水珠
能在您的诗韵里跌落小草怀中欢愉
您有一颗美丽纯朴的诗心
赋所有的远方都有海天一色的蔚蓝
任波涛汹涌成潮汐壮阔的航程
好想成为您诗海中的一朵浪花
能在您的诗界中闪烁晶莹剔透
九 十 吟
徐慧敏答谢词
年过九十万事休
尝尽苦辣酸甜忧
自信不必太过谦
世态炎凉领教够
自我保护维尊严
何用屈膝拜下风
天涯何处无芳草
虚情假意辩清楚
人以群分自古论
殊途未必同归处
琴书诗画黄昏伴
品茗烹酒逍遥度
多情毋作惺惺态
仍须勤勉读诗书
身外之物不留恋
老骥伏枥奋蹄冲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