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白 杨
作者:刘汉江
我喜欢唱歌,曾接受过比较正规的音乐训练,会唱许多经典名曲,军旅歌曲《小白杨》就是其中之一。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的树叶沙沙响……”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会想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往事,还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1985年7月,我报考盐城市歌舞团,虽然未被录取,但认识了一位叫曹斌的朋友,学声乐的他为我唱了一首歌,就是这首《小白杨》。高亢明亮的音色,抒情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向他索要了这首歌的词谱,很快学会了这首歌。
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歌,各种演出场合也不会有人唱这首歌。但我很喜欢,也以这首歌参加过几回比赛,尽管都因为没人熟悉我和这首歌与获奖无缘。
那个年代,《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风雨兼程》、《熊猫咪咪》等流行歌曲十分红火、流行,我虽然不反对,但也常常纳闷进而惋惜,像《小白杨》这么美妙的歌曲怎么就红不起来呢?!我把我的观点和几个同样喜欢音乐的朋友交流,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只是一脸的茫然。
十年过去了。1995年的央视春晚推出了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一下子红遍了军营哨所、大江南北,这首歌才被人们熟悉、喜爱、传唱,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经典名歌。
毋庸讳言,现在的艺术领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急功近利、鱼龙混杂,各类演艺活动也弥满了浓厚的商业味道,低级媚俗的节目比比皆是,通过炒作、选秀、潜规出来的所谓“名星”一夜成名,但往往是转瞬即逝,销声匿迹。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这首《小白杨》最初创作于1983年,词作者梁上泉到中苏边界的无名哨所采访,听说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锡伯族青年应征入伍,被分到了这个偏僻荒凉、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哨所,周围飞沙走石,寸草不生。三年后,他回乡探亲,临归部队前,他的母亲精心挑选了二十棵白杨树苗让他带回哨所,他和哨所的战友省下珍贵的生活用水,精心浇灌这些树苗,但最终只成活了三棵。梁上泉非常感动,就以此创作了歌词,后来由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作曲家士心谱曲,这首歌从诞生到被广泛传唱,经过了整整十多年。
《小白杨》成名之后,这个无名哨所被命名为“小白杨哨所”,据说现在已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景点。
我唱了几十年的《小白杨》,现在还喜欢唱《小白杨》。因为,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好的艺术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不会泯灭,永远鲜活如初,世代传承!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