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丝语》文/牧夫
屈原
身上绑着石头
一步一步走向江底
把“死”的伟大演绎
如果想苟活
可以有很多回头上岸的机会
可你下了必死的决心
为了真理
你放弃一次又一次回头生的希望
燃烧着精神圣火的你
以死控诉着黑暗
把污浊荡涤
每当端午的前后
可笑很多纪念你的“诗人”们
让你浪漫的“一跃”跳进江底
可惜江边没有十米的跳台
也没有悬崖绝壁
身上绑着石头的你
怎么“一跃”
这些狗屁“诗人”们
浪漫“造势”的想像
亵渎玷污了你伟大永存的精神
亵渎玷污了你“死”的份量
齐国太史三兄弟
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有六分事实不说七分话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女人
你们用生命担起史官的责任
把真实的历史秉书血写
飞蛾般扑火的叫真
历史才如明灯
照耀温暖着后来人
苏武
谁能理解这组数字的含义
谁还在意这组数字的价值
这组教字闪着金子的辉泽
比金子贵重十倍千倍万倍
远去的车轮碾压着历史
也把这组数字压的粉碎
这组数字是一和十九
加减乘除都无法计算出等于几
云计算也无法算出的价值
司马迁
怕死的你就不会有那样的进言
并不怕死的你
在死面前选择了“懒活着”
“懒活着”是为了生命的万古永存
有多少帝王跟着你
学到了治国之道
有多少少年高吟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难言的羞辱
在你“苟活”的气节里
铸成一部煌煌巨著《史记》
文天祥
临患不忘国曰忠
秉德遵业曰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你
在八尺恶臭幽暗的牢房里
高吟着正气歌
舍生取义
把忠烈尽展
陈独秀
一身傲骨反骨
做盗火的先锋
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
“江海何辽阔
龙性岂能驯”
为着心中的理想
“幸有艰难能炼骨
依然白发老书生”
附:水深不语点评
本期牧夫老师的“短歌丝语”,就题材而言是一组表诉历代文豪气节品格及历代政治背景的现实主义诗作。老师的这组散文诗平静客观地写出了所知所闻,理性温润地写所思所想,同时也是一次古今人文“气节精神”的彼此照见。
本期文字态度客观理性,情感真挚,可谓情到深处,意到实处,读来让人信服和发人深省。既无刻意回避、遮掩或粉饰之意,亦并未夸张而轻率地批判,而是以理性观察的姿态回望历史。优秀的诗,要知道“出简入繁,亦或由繁入简”,必是时代的选择,老师以精悍的短诗,从一个采风观察者、历史探索者的多维视角,以“速写和抓拍定格”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生动的“剪影和刻画”,诗意的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嬗变背景和历代文人的“气节与风骨”。
牧夫老师的这组散文诗,诗意清新,字词精当,语言简洁,句式灵动,分段自然,颇有古典小令之美。
尤其是让我惊喜的是,老师擅长“管中窥豹,以小见大”,以很小的切口,以简驭繁,以四两拔千斤之力,写出了历代文人的浩然正气。其艺术感染力可与某些长篇报告文学或史诗媲美矣。
相比较当下小说家和散文家的“慵懒和自得”,我本人更敬重真正的“诗人和诗歌”。
牧夫老师一直在生活、在行走,在追问,他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诗歌”,而是写进了“灵魂的诗歌”。
中国当下并不缺复杂的诗,但缺少简单质朴、纤细玲珑的诗心。
牧夫老师对生活有一种最真切朴素的热爱,为此他的诗所呈现的深度和意义,有着比许多小说更为结实、人性的面貌。
牧夫老师今日之诗学追求,在我看来,皆体现了诸如“简朴、热爱、在行走、在现场、在生活中”的这些诗人优秀的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