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冥诞百年忆
冯宝哲
在渭南书法界,提起马树友老先生,大名鼎鼎,无人不知。论书法功力,他是秦东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深为大家所敬仰。马老作古于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他的寿终是渭南书法界和楹联界的巨大损失,我曾恭撰挽联:“寿享九八,泼墨树标,月冷书坛哭泰斗;品高千仞,播德导友,云迷联苑悼宗师。”以表达自己深切的悼念之情。 我退休之后到市楹联学会服务,有缘结识马老,是我今生之幸,我们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情谊。虽然他故去已经两年多了。但是他那慈祥的面容和精神矍烁的样儿却永远定格于我的记忆里,他是我心中的偶像。在我的印象中马老始终是身材高大,体形魁梧,额宽眉长,鼻直口阔,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似乎与苍老无涉。他说话声音之洪亮,走路步态之刚强,思维能力之敏捷,举止精力之充沛,使你无法相信他竟是年近百龄之躯。今年古历三月即将迎来马老的百岁冥诞,特以此文表达我对他老人家的强烈追念。
马树友老人一九二零年古历三月生于饱寓文化底蕴的豫西巩县,他的故乡神堤村处于县北的邙山脚下,村子北临黄河,南面和东面为洛河所环绕,是黄洛的交汇处,三面环水,沿洛河一湾大堤,两行垂柳,把个小山村围得严严实实。村子向南与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隔河相望,向西则有著名的北魏石窟寺石刻依山相邻,距离都是两、三华里的路程。此村地灵人杰,近代既出了乱世军阀刘振华,也出了豫剧名家常香玉,他自幼即与这些名人一样为这里的水土所滋养。他七岁发蒙入学,八岁随父母入陕,居住潼关。其父仁甫公其时在陕西的渭南、咸阳、宝鸡等地有三十六处生意,在潼关经营三艘货运船,因其为人侠义豪爽被推举为潼关船商会会长。十二岁时又返回故里,入前清举人同州府尹任镜海先生创办的弘文国学专修馆专攻文史,并师从刘梓园先生习书法,随欧阳伯琴习国画。十六岁考入当时河南很有名的励行中学就读,次年,因“西安事变”发生他担心父亲的安全而弃学,再次来到潼关,后迁到渭南,考入西安乐育中学,由于日寇的狂轰滥炸,不得已而辍学。他十七岁那年父亲病逝,按理应由他继承父业,考虑到自己年幼正在求学时期,家人们商量,决定由其四叔父主持河南老家的家务,由其五叔父主持在陕西的生意。他则专心于自己的学习,可是由于日寇的大举侵华,他哪里能有安定的学习环境呢?一九三八年因花园口黄河决堤日寇受阻,他举家又迁回故园,学业则无法继续。他的中学时代一共换过六个学校,就是这样在动荡流离中度过的。无奈之中,他想到了自修的办法,买书订报,自己钻研,并联络几个在家的青年以“宣传抗日,鼓舞人心,增强必胜信念”为宗旨,办起了“青年座谈会”,自捐书报,自辟阅览室,并且出壁报、印刊物,自发地做起了抗日救亡工作,他还自任主编,办起了定名为《战鼓》的文艺副刊,一时间搞得热气腾腾,远近震动,岂料搞了不到三个月,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华北督导团”的查封。一九四三年经任镜海师举荐,他进入河南大学得续学习之愿,但由于日寇的侵略,河大也在流亡,几经辗转,又遭停学。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他携家再度入陕,定居西安,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曾经有过苦恼和彷徨,虽然有时任河南阌乡县县长的相知王汉三请他去县政府当秘书,但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因而婉言相拒。他自小就因写的一手好字闻名乡里,九岁起由楷入手,摹临颜帖,参临欧、褚、柳、虞诸家。由二十岁起开阔视野,心慕于《历代碑帖集成》,上自秦汉魏晋,下迄宋元明清,反复选临。由行入草,重点研习王右军,并广临汉碑及北魏诸碑,受益匪浅。西安无业可择,正是自己求知练字的极好机会,于是此时又萌发了在家自修的念头,在学习上广购各类书籍,文史哲广泛涉猎,在书法上则以行草为主,广临李邕、王铎、参临孙过庭、怀素、智永诸家,并多次沉醉于西安碑林,得益于历代名家的薰陶与感染,这一时期,他的书法进入了独辟蹊径的时期。由于他家有多处生意,生活不愁来源,他的读书习字不受干扰,每日与书为伍,其乐无穷,日子久了,他竟有了一层新的领悟与提高,感到这样下去生活得蛮充实,于是以至到解放后很长时间,他都不提择业的事了。经过十余年的自修磨练,他的学养与书法已经大有所成。
一九五六年私营企业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要实行公私合营了,他才在自家经营的渭南富民旅社谋到了一份差事。富民旅社公私合营后,随着企业的转制,他也变成了工作人员,算是参加革命了。此时他已三十七岁,虽然出道较晚,但富蕴学养,满腹才华,理应是他大展鸿图之时。但是他的身份变了,“少东家”的影响没有变,在一些人的眼里,他就是资本家,以致一九五七年反右时,他既无言论、又无行动却被无中生有地罗列了二十四条罪状,大会批,小会斗,最后被订为右派,下放基层交群众劳动监督改造。分配他在富民旅社烧锅炉,当时尚没有自来水,富民旅社每天连旅客在内一百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都得他从很远的地方一车一车往回拉,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竭直不起腰来,领导还要他晚上赶写单位的总结,他提出不掌握材料需要调查给时间,对方不高兴了,瞪着眼珠子说,“别人给时间,给你没时间,这是给你个表现的机会”,马老当时就是处于这样屈辱的环境之中。一九五九年中央有了给右派摘帽的政策,他由于人缘较好,被第一批摘掉了右派帽子。但是,还叫“摘帽右派”,真是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啊!
马老虽遭遇不幸,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由于他对书法的高深造诣,特别是他的人格魅力,应该说多数人对他还是颇为尊重的。划为右派,打入另册,政治上饱受歧视是免不了的,但他的书法的艺术张力却是有目共睹的,谁也无法否认,人们照样敬仰他,经常求他赐字。甚至所在单位的一些文案工作,还得请他打理。而他对工作仍如往日一样认真负责,凡是给他交办的事,不管困难多大,他都能干得有模有样。比如,他为富民旅社起草的《旅店服务手册》,就曾在全省推行并广为印发,富民旅社因此而成为先进单位,外地前来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他被发配到湭河水利工地做苦工,因为文化人少而让他编简报,他所办的小报引起了国家水利部的注意,一次就要五百份,那时他们每次自己只印五十份啊!当时的《渭南报》、驻渭某部都曾组织人来学习取经,但是一听说编辑主办者是右派,便都偃旗走人黯然离去了。文革中就连造反派办的大批判专栏,也要他这个摘帽右派来增色添彩,他按照既定安排所抄写的专栏前,总是人头涌动,原来大多数阅读者并不看重专栏的内容,而是冲着秀丽的字迹来欣赏书法的。大凡渭南的各种展览,几乎离不了他,简直成了办展览的专业户,北京举办全国农业展览,他为办陕西馆前后曾去过三次。
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他的右派问题才得到了真正的平反,他的聪明才智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一九八零年前后,省商业厅受命要编写《中国菜谱•陕西分册》和《中国小吃•陕西分册》,当时马老的文才在商业系统已经很有名了,于是便点将要他去做编写工作,此时他已经年过花甲,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满地完成了撰写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其时国家商业部准备办个《中国烹饪》杂志,他将自己编写的资料整理了几篇文章投寄,竟至被全数刊登于该刊创刊号,以后他又应约限时撰写了《春节食俗话秦风》的文章登于此刊。他一下子成了陕西有名的美食家,其才华被商业部办公厅主任、《中华商业杂志》总编辑肖帆所看中,特邀他到北京编辑《中国烹饪》杂志,每月补贴七百多元,为刊物稿件写标题还另给报酬,每年给探亲假两个月,后来干脆将家属也接到北京。就这样一直干了三年,因为家属不习惯北京的生活,一再要求回陕,而马老又是个重感情的人,只好跟着回渭南,担任该刊的通讯编审,每月改五十篇稿子,杂志社还汇来一万元,由他包干,为《中国烹饪•秦菜专号》组稿,他都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后来还要他参与《中国烹饪通史》的编辑,只是由于家属有病,瘫痪在床,马老服侍妻子喂吃喂喝,无暇兼顾编稿,只好辞掉了这一心爱的兼职。
马老对楹联情有独钟,有着特殊的兴趣,不仅自己广为搜集,凡遇朋友出游,他都叮咛为他搜抄名联,仅他的读书笔记中就有《联语丛话》、《楹联集锦》、《古今名家楹联选》等厚厚的几大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渭南市楹联学会的建会元勋。那是二零零三年初的事,他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联络几位退休的同志,不顾零下十五度左右的严寒,冒风顶雪跑遍了全市十多个县市,奔走于大街小巷与农家场院,寻找、走访、串连、组织楹联爱好者,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终于在渭南建立了楹联学会,填补了我市文学艺术事业的一项空白,大家选举他担任名誉会长。他经常关心楹联学会的工作,出谋划策,具体指导,可以说楹联学会成长的每一步,都与马老的关注相伴。马老认为楹联与书法是一对姐妹花,楹联因书法的展示而便于观赏与流传,书法因楹联的文学内涵而提高品位。楹联家最好要有书法功底,书法家必须懂得楹联知识。为了促进楹联家学书法,书法家学楹联,他还建议《渭南联苑》刊登宣传联墨合璧的文章,以提倡联墨双修。现在他年事已高,虽然已经辞去了许多社会职务,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都辞掉了,唯独保留市楹会的名誉会长与老年书协的顾问这两个头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马老作为书法家的楹联情结。
马老为人随和,朋友很多。其原因是他的人品与书品像磁石一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们受他人品的感召,对他书品的崇拜,也就很自然地变成了他的“粉丝”。马老胸襟开阔,爽朗豁达,心底善良,待人诚恳,由于其知识渊博,相识相遇者碰到不易解决的问题,多愿向其请教。而马老宽厚仁慈,儒雅豪放,也非常乐意与心仪者探讨并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说话总是笑咪咪地,十分谦和,直抒胸臆,却温良礼让,没有半点倚老卖老的名人架子。即使是素不相识的慕名者上门求助,他也是以诚相待,人家要他的字,他有感于求字者的盛情,只要时间精力允许,都尽量予以满足,而且润资分文不取。他常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当年在水利工地时,有个领导知人善任,对马老十分关心,不顾流言蜚语,顶着压力使他发挥特长,他对此铭记在心。这个于困境中给予他温暖的领导虽然从年龄上小他十多岁,但是他不忘人家的恩德,到现在逢年过节,都亲自上门探望。马老的朋友遍天下。从年龄上说,既有学生娃,也有白头翁;从职业上说,士农工商,城乡遍布;从距离上说,京沪豫陕,远近皆有。有常来常往的,也有不曾谋面的。全国著名漫画家丁聪,是《读书》杂志的重要撰稿人,而马老则是这个杂志的忠实读者,几个月未见丁聪的文章见刊,马老便向杂志社去信相问,对丁聪的健康表示关切,杂志社将这封信转给了丁聪,丁聪在病中看到马老工整的蝇头小楷大为感动,在无法提笔的情况下,委托夫人沈峻立即回复,并以自己刚出版的样书《百喻图》相赠,多次鱼雁传书,情笃意诚,后来丁聪辞世,二人竟有未晤之憾。他接待官员不卑不亢,原省委秘书长何金铭,对马老十分仰慕,来渭召见,被他婉拒,及至登门专访,则降阶相迎,两人谈得很投机,竟成好友,何还写了《奇人马树友》一文,发表于省内杂志。
马老有一个闲章刻的是:“读书写字莳花垂纶,其乐融融。”这充分反映了他此生的四大爱好。
他由于多年的坎坷遭遇,现有的工资不高,但他用于购买学习资料的开支却是从不吝惜的,文革前他每月订购的报刊、杂志即达二十八种,改革开放以来则一直坚持订阅十七种期刊,四种报纸。走进他的书房,你就会看到他的书桌与书案上垒放着一叠叠堪称书山的刊物杂志,随手翻阅即可看到诸如《随笔》、《读书》、《书屋》、《书城》、《书法》、《万象》、《寻根》、《老照片》、《读书文摘》、《炎黄春秋》、《文史知识》、《书法从刊》、《中国书法》、《糖尿病天地》、《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热门杂志,还有每月一期,每期定价六十八元的《中国书画》。报纸则有《书法报》、《美术报》、《参考消息》、《文汇读书周报》。他买起心爱的图书来,更是出手大方,动辄成百上千,仅一部《中国碑帖经典》共十套,一百本,一次就花了一千八百元。他订杂志、买图书,绝不是附庸风雅徒增摆设,他把这些书刊视为珍宝总是要细细通读的。他经常手持放大镜兴致勃勃地在书海遨游,每有所感或所得,便提笔运腕迅速地眉批于书或记入笔记,他阅过的书刊,眉批、旁批到处可见,读书笔记则分门别类,仅文革后就积累了一百多本,整齐地放置在案头与桌下,只要看看笔记的封面,你就可以知道老人涉猎范围的广泛与感悟内涵的渊博了,如笔记札记类,仅《翰苑英华》就记了满满的十一大本,其它如《读书箴言》、《诗文摘句》、《古文选抄》、《美文隽语》、《警句精选》、《百家诗抄》等,也都不止一本;杂辑类则有《谔谔集》、《读书杂抄》、《读书札记》、《读书随感》、《书论散珠》、《书论拾零》、《墨海腾波》、《覃思偶得》、《治学箴言》、《枕边呓语》、《读帖琐记》、《杂览随笔》、《困学纪闻》、《艺林记事》、《人生哲学》、《养生之道》、《适志斋杂谭》、《清逸斋随笔》等;杂忆类也有:《杂忆随笔》、《动荡岁月》、《杂忆与杂写》、《黄河滩杂忆》、《心底波澜起涟漪(杂感琐语)》等。这些笔记本都是他专门订作的,印制规范考究,封面古色古香,垒在书案上不了解的人还会误以为是出版物哩!这百本以上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全是毛笔小楷,页页工整,篇篇珠玑,论字数起码也有近百万了,这都是马老平时睿思与灵感的凝结。
马老写了一辈子字,到如今还在不停地练,每天除了挥毫于笔记与心得之外,他是不会忘记历练书法的。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尤以行草和魏隶见长。确实是魄力雄强,气象雍穆,意态奇逸,精神飞动。欣赏他的书法是一种很有情趣的精神享受,他的字刚柔相济,疏密相宜,敦厚中蕴飘逸,庄重处见秀丽,遒劲与潇洒兼有,古隽和新奇并存,有一种特有的神韵,真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结构天成,美不胜收,难怪人们把其视为珍品,以能得其书法而为最大荣幸。
马老爱务花草,一进他的院落,一片青绿,爬山虎三面围墙,七十多盆花木生长茂盛。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他的院子里各色花卉竞相盛开,姹紫嫣红,异香扑鼻,煞是迷人。你会感受到清雅的气韵和温馨的氛围。他说自己最多时曾务过一百七十多盆花木,年龄不饶人,这几年渐感力不从心,因而盆数有所减少。由此你就会想像到马老对花木培土、施肥、浇水、栽植、修剪、防晒、防冻、移盆、换盆所付出的辛劳。他特别喜欢梅兰竹菊,认为梅有硬骨,竹具虚心,兰品清幽,菊质奔放,爱花之人要有四君子风节方能立于天地之间。正是出于陶冶情操的目的,他才充满乐趣地栽植花木。
马老的老家与黄河、洛河毗邻,小时候他经常随着父辈去离家很近的河边洗澡,大人们每次去都要携带一根鱼竿,预备洗毕后钓一会鱼。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对钓鱼就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他有个表兄是钓鱼高手,送给他一根漂亮的鱼竿,并教给他如何选水域、定鱼线、看浮子,掌握时机麻利起竿的方法,在表兄的指点下,他第一次钓鱼就旗开得胜,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居然钓得十多尾,兴冲冲提回家,第一次吃到自钓的鲫鱼,那痛快劲可想而知。从此他钓鱼成瘾,以至到现在仍此兴不减,常常在写字留款中自署“河洛钓叟”。他仅渔具就有五、六套,只要一听到有鱼可钓,不管酷暑炎夏,不论路近路远,他就顿时来了精神,儿女们休想挡驾。他喜欢坐在平静的河水或鱼池边,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在蓝天白云下心无旁骛地长久等待着收获。他说钓鱼需要专心和细心,也是锻炼自己恒心与耐心的好机会。
马老力主三不,即不印名片,不出专集,不宣传自己。对时下书坛少数人的浮燥、炒作之风深恶痛绝,十分反感。他认为现在的名片多数是头衔的堆积,自吹自擂,欺世盗名,不值一文。马老的书法虽然广受赞誉,但从未得过什么金奖、银奖,这并不是说他不具备获奖的实力,而是因为他不赞成这些滥送奖项的商业行为,对它们嗤之以鼻,从来就不参与这些虚张声势的评奖活动。他参与办过的展览已记不清次数了,但从未给自己办过书展。他的学生们有多人已经出了书法专集,有人建议他也出一本,他却一直摇头,有人甚至愿意自掏腰包为他出刊,也被他婉言谢绝了。出于仰慕心理写文章宣扬马老的也不止一位、两位了,他对这种事,总是持拒绝态度,文章写出来一经他看便被打入冷宫,以后再也别想在他手里要出来,时间长了连他也想不起是放在哪里了。我很久以来就有写马老的冲动,同老人谈过好多次,无奈老人总是坚决拒绝,为尊重老人的意见,一直未敢动笔。这次在庆贺马老九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大家认为他如今已满九十周岁,很应该总结总结他的宝贵财富,于是便把搜集资料的任务交给我,我自然乐于担当此任,以了自己的心愿,但同马老接触后,他仍然坚持不同意,我说这是市楹会的集体决定,我是奉命而为,任务完不成,大家是不会答应的,老人的态度才缓和下来,但一再告诫我:要有十分,说八分,不要说过头话让他难堪。最后不放心,还郑重其事地向《渭南联苑》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内称:“宝哲兄(马老长我十七岁,应属长辈了,却以兄相称,虽然出于礼貌和尊重,但却折煞我了,让我不知所措,无颜以对!——笔者注)日前来访,意在抄录我的笔记,因为他受《渭南联苑》之托,搜积我的学习资料,撰写有关我的文章,将在这期《渭南联苑》刊载。闻悉之后,不胜惶恐,这如何使得!扪心自问:碌碌一生,百事不成,果真刊出,岂不令高人笑掉大牙。再三恳请,免此一举。况且我一贯对当前文化学术风气持怀疑批判态度,主要是浮躁、自吹自擂、欺世盗名,大师桂冠满天飞,已经到了不值一文的程度,我能随波逐流吗?无奈宝哲兄身负使命不能自专,不得已我以文章挤去一切水分,十分只能写八分,将看稿为条件,免遭评讥!”(原件附后),再三叮咛,低调些,再低调些。这同某些人掏钱买来广告性的吹捧材料而拿来四处自我标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最后且赋《马老百龄冥诞有感》七律一首 ,以为本文作结:
马老清名誉渭滨,缅怀高品仰昆仑,
壮年坎坷右压顶,晚岁康宁景惬心。
联苑先驱德聚众,书坛泰斗技超群。
秦东巨擘谁堪比,墨舞笔飞追右军。
2020年3月18日
曾载于《渭南联苑》第23期
附:
渭南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树友先生给《渭南联苑》编辑部的来信
宝哲兄日前来访,意在抄录我的笔记,因为他受《渭南联苑》之托,搜积我的学习资料,撰写有关我的文章,将在这期《渭南联苑》刊载。闻悉之后,不胜惶恐,这如何使得!扪心自问:碌碌一生,百事不成,果真刊出,岂不令高人笑掉大牙。再三恳请,免此一举。况且我一贯对当前文化学术风气持怀疑批判态度,主要是浮躁、自吹自擂、欺世盗名,大师桂冠满天飞,已经到了不值一文的程度,我能随波逐流吗?无奈宝哲兄身负使命不能自专,不得已我以文章挤去一切水分,十分只能写八分,我将看稿为条件,免遭评讥!
说句老实话,我这半瓶子醋,满腹空空,不敢卖弄。所以给自己定有几条守则:不印名片,不出集子,不宣传自己。耄耋之年,把想读而未读的典籍名著,抓紧时间,争取多读,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向前贤及同时代的学人、或有一长的人学习,决不倚老卖老,一息尚存,学习不止。这不是漂亮话,内心如此,天人可鉴。
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确如此。在那特殊年代,被阳谋为“老右”打入另册,成了下等公民,人人可欺可侮,处处受人歧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沦落成会说话的劳动工具,这种日子过了廿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算拨云见青天。把鬼变成人,到现在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斋,读书写字,养花垂纶,无忧无虑,安度晚年。虽然来得迟些,但毕竟是来了。我已心满意足。劫后余生,别无所求,但求历史不要重演,让大家都能在自由和谐中生活,保持人的尊严,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再说一遍,淡泊名利,老实做人,低调些,再低调些,自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没有什么了不起!祝愿
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子孙永远幸福,是为至祷!
马树友顿首拜
2010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
中华诗经阁总社简介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乔永胜 胡乃华 骞国政 冯宝哲 董杰 付凤云 孙俊林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白公平
副总编 惠玲玲 侯五爱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秘书长 李红彦
副秘书长:朱红兵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
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
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
总编 李丽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
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齐鲁分社
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中华诗经阁辽宁分社
社长 白淑环
副社长 心有灵犀
顾问 萨仁图娅 杨景坤
总编 木兰
副总编 煮酒听雨 莲心儿
编委 张海余 煮酒听雨 莲心儿(郭宝莲)枫庭飘雪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 麻九石 柳艳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杨建奇(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侯五爱(河北)李红彦(河北)宁建筑(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赵富娥(河北)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刘亦大吉(杭州)点点(内蒙古)文清(安徽)杨洋(内蒙古)木棉(河北)张燕(陕西)张红(陕西)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辛谷(江苏)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杨立新(河北)刘哲崇(山东)曾召萍(湖南)朱运镜(江苏)(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 翁新政(河北)晓峰(江苏)曹赟(河南)杨明才(山西)马雄(陕西)马全民(陕西)陈柏苍(内蒙古)曹甲文(贵州)(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明雪琴(河北)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邢德朝(陕西)王芳英(陕西)米义勇(四川)师永德(内蒙古)(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冯家才(陕西)杨正前(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薛金凯(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张守平(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李平安(陕西)陈建民(陕西)段俊怀(陕西)王千金(陕西)党武平(陕西)惠玲玲(陕西)邸兰宁(陕西)刘双民(陕西)杨鸿祥(陕西)杨传宇(河北)骞国政(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张增悌(陕西)齐西丽(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邸兰宁(陕西)(添加中)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副部长:李飞(河北)
部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郝后波(河北)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部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张体新
培训部
部长 郝福生
部委 王连社 白公平 赵富娥 赵喜民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