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在吕梁市离石区大土河村贺氏宗亲三连女士的倡导下,我们高崖湾村贺氏恩民、禄良、前明等人商讨,决心编撰山西吕梁《南梁贺氏族谱》(高崖湾村分支系卷)一书。
起先,三连女士提供出了南梁贺氏各村的相关墓碑记资料。如大门王家坡村、大门支系枣垣峁村、大门分支系高崖湾村;二门新舍窠村;三门新崖上支系大土河村;四门王家山村、四门支系寨罗墕村等七个村的墓碑记等初步调查资料。
虽然资料不少,但是茫然无绪,整理起来比较吃力。当时,仅有新舍窠村贺氏平生,在南梁贺氏家族微信群上发的两页小家谱照片,即开山祖“贺鳯鸣,万历十三年,携眷属从陕西大槐树迀来东关住。四子分迁南梁四村,大门贺詩住王家坡村,二门贺讃住新舍窠村,三门贺謨住新崖上村,四门贺証住王家山村”,首页注都甲户口:来安坊双四甲,为后人用钢笔字填写,与原小家谱用毛笔字写成迥然不同,仅此而已。
吕梁市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中段腹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处华北地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地,战略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自东汉西河郡治迁置于此后,吕梁市离石区一直是晋西的区域性政治中心。县城作为郡、州治驻地已有1870余年的历史。1971年4月,吕梁地区成立后,离石为吕梁行署驻地,2004年6月,吕梁撤地建市,离石撤市建区,分别为吕梁市、离石区。
离石,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县改石州,到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止,称石州的历史有990年。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蒙古兵俺答(即阿勒坦汗)攻陷石州城后,经隆庆皇帝恩准,改石州为永宁州,至1911年止,称永宁州的历史有344年。本文试图辨析的山西吕梁南梁贺氏家族都甲户口的时间范围是:明石州、明永宁州、清永宁州时期(明嘉靖初年1527年至宣统三年)约384年。
南梁贺氏八个聚居村,世代口传都甲户口一致为:来年都双四甲。仅从这一点上看,原石州、永宁州所辖的王家坡、枣垣峁、高崖湾、新舍窠、新崖上、大土河、王家山、寨罗墕等八村贺氏的祖先为一人,即开山基祖贺鳯鸣。但是,世代口传的都甲户口,与2017年3月份,我们考证出的高崖湾村、大土河村、王家山村等三村贺氏族人,所珍藏的各类契约共120余份记载的贺氏都甲户口为:来安坊八甲、来安都八甲、来安都双四甲,主要差别在于:一是“来安坊”与“来安都”的差别;二是“八甲”与“双四甲”的差别。而且这120余份契约书,上至嘉庆年间,下至民国年间,分别盖有:“山西永宁州印”、“山西永宁县印”、“山西离石县印”等红色印鉴的。那你说,《族谱》上的都甲户口采用口传呢,还是采用契约上记载的呢?族人之间是有争论的。有的主张用口传都甲户口;有的主张用契约等书证记载的都甲户口;还有的主张族谱上并用口传和书证记载的都甲户口。你说这有多麻烦?
看来,要想统一族人的思想,选择出标准规范的都甲户口,是需要查阅地方志上的坊都篇和考证一下南梁贺氏的都甲户口了。
离石最早记载乡村级行政设置始于唐代。全县设有五个乡,一乡五百户。后来因与周边县的多次分合,乡村范围及名称多次变更。明、清两代实行都甲制,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据我们查阅清顺治、康熙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以及《离石县志》等志书,其上记载,明朝初年至清朝初年,石州、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逐步缩减合并为25坊都、16坊都,直至清顺治年间的10坊都。但是,41、25、16坊都的具体名称志书上并未记载,只记载了10坊都的具体名称。离石现存最早的志书,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永宁州志》,当时记载的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有宣阜坊、来安坊;在乡为都,有东相都、仁城都、太孝都、勤忠都、青门都、泽远都、文北都、同南都。每一个坊都下,各设置十甲。
根据契约、官传志书等书证,所记载的当时石州、永宁州所辖的十坊都的都甲户口,我们综合考证确认“来安坊八甲”,是标准规范的南梁贺氏家族都甲户口名称。这是因为:一是经过五百年的口传,离石土话传承都甲户口,把“安”字念成了“年”字,这是难以避免的口音传误。二是当时贺氏族人嫌“八甲”一词不雅,用口语“双四甲”代替了“八甲”,甚至在契约书上个别也有出现“双四甲”的,但是本质上还是八甲。三是人们习惯上把十坊都中的“一至七甲”称为上都甲,“八至十甲”称为下都甲,故族人收藏的契约上有“来下都八甲”的记载,实际上标准规范应称为“来安坊八甲”。四是志书是官方编纂的,契约是族人活着的时候留下的“活证据”,并且盖有官方红印,那它们上面记载的永宁州十坊都都甲户口,当然是正确无疑了。五是我们考证永宁州都甲户口一年多时间了,在本地其他村贺氏或其他姓氏出的《家谱》书上,所记载的都甲户口,都在永宁州十坊都各辖十甲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如:下安村贺氏,宣阜坊三甲;贺家塔贺氏,同南都九甲;吉家村白氏,泽远都八甲;下水西村李氏,来安坊七甲;交口村冯氏,宣阜坊九甲;西崖底村张氏,宣阜坊五甲;西崖底村赵氏,同南都八甲;留子局村王氏,泽远都五甲;交口村傅氏,同南都五甲,临县杨家山村李氏,文北都一甲,亦称文北都头甲;南梁车家梁村胡氏,同南都三甲;七里滩村辛氏,勤忠都九甲,亦称勤下都九甲;王家沟、李家沟王氏,仁城都二甲;城北王家山王氏,宣阜坊六甲;城北陈家墕村贺氏,宣阜坊三甲;城北西属巴王氏,文北都十甲;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另外还考证发现在明代庙碑上记载有:白霜都(安国寺隆庆年庙碑记)、碛口儒商陈氏,招贤都八甲(明末清初);油房坪村王氏,来逺坊(油房坪村柏林寺嘉靖33年庙碑记);柳林贺氏,青龍西都(下楼桥明成化年庙碑记);石村吴氏,信义都(下楼桥明成化年庙碑记);后瓦村李氏,青陽都(下楼桥明成化年庙碑记)等明代都甲户口记载。“牢记都甲,不忘祖宗”!编纂家谱必须先弄清楚本姓氏聚居地和本姓氏家族传承的都甲户口,你才能找到同姓同祖同宗同都甲户口的、一脉传承的一家亲人。
